“自我觉察”,让家庭生活更美满(一)

“自我觉察”,让家庭生活更美满(一)

自我觉察,婚姻,家庭,幸福

36阅读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诗可以很快地把我们拉回到与爱人初见的美好瞬间,初恋时的甜蜜与激情往往令我们难忘。

但人什么时候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想多半是在婚姻中,或者说是在感情生活中出现了问题,因为现实是“何事秋风悲画扇”,所以才感叹期待“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种感叹似乎在期待情感的“保鲜”,这里的情感不仅指恋人、伴侣关系,还包括亲子之间的情感。这种“保鲜”能不能做到呢?不能。有人说,老师,那您这是标题党,拿题目忽悠人呢吧?当然也不是。

虽然我们没办法让感情长久保鲜,但至少我们可以在感情中做到:尽量少地伤害到彼此,尽量多地共同成长,互相成就。

要想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觉察”。通过自我觉察,随时能够知道情感关系中发生了什么,让生活中有更多爱的流动。

举个例子来初步体会一下能否“自我觉察”之间的不同。看到一向学习成绩都不太好的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发呆,没有觉察意识的妈妈通常会直接说孩子:“你怎么不认真写作业?快写!”

孩子听了之后会怎么样呢,大概率心里很不舒服。而能做到自我觉察的妈妈看到孩子写作业时状态不好,觉察自己的状态后知道自己希望孩子能够更认真地写作业,但以往做法似乎不管用,甚至可能导致孩子写得更慢,所以这次可以换个办法。

比如直接跟孩子说:“我看见你刚才坐在那儿什么都没做大约有5分钟,所以想了解一下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有问题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然后问孩子今天大约需要几点完成作业呢?还可以约定完成作业后与孩子一起做一件孩子比较喜欢的事,尝试看能否帮助孩子更有动力又快又好地完成作业。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不能自我觉察的妈妈更多在用自己的习惯性反应与孩子互动,没有作用的方法用了很多次依旧在用。而能够自我觉察的妈妈可以通过觉察和思考,不断变化,尝试运用新的方法,积极解决问题。

什么是自我觉察,为什么要自我觉察呢?

自我觉察是指个人知道、了解、反省、思考自己在情绪、行为、想法、人际关系及个人特质等方面的状况、变化及发生的原因,仿佛“有第三只眼”在俯视自己,能够辨别和了解自己的感觉、信念、态度、价值观、目标、动机和行为。

最基本的自我觉察从看见自己的躯体反应与心理情绪反应开始。

躯体的反应比如说有:双手双腿紧张发抖、眉头紧锁、胸闷、头疼、面部表情呆板、整个身体得不到放松。

心理情绪的反应比如说有:情绪低落、担心、愤怒、激动、恐惧、害怕、开心、愉悦、无聊、平淡、爽快、着急等。

自我觉察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习惯性反应。人脑对于我们而言相当于一个类似电脑的工具,其实是有很多缺陷的,比如其思维活动的80%-90%是重复性的。

思维的重复性导致我们行动的重复性、机械性,也就是日常行为中的习惯性反应。

习惯性的反应有很强大的力量,当我们自己不能很好的自我觉察,而跟随习惯性反应去行动和表达言语时,在婚姻、家庭中,就相当于自己带着一些武器去与老公和孩子等家人交往,一不小心就伤了对方!

因为如果没有觉察,就相当于我把我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所认为的都自然的强加到别人身上,而顾及不了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说是不是有些夸张?其实这一点也不夸张,只要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家里边很多的矛盾冲突就是这么发生的,而我们并不自知。

比如你在单位被领导批评了,心里委屈,又没办法反驳,不免感到憋闷气恼,甚至达到愤怒的边缘。

此时,你并没有完全处理好自己状态,就回到家里,就极有可能看到妻子孩子做什么事都不耐烦,甚至迁怒与她们,给她们带来伤害,破坏家庭和谐的氛围。

打开情说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