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概在初中的时候,就开始讨论自己的人生,将来做什么,其中包括做什么样的职业,也包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叫做人格理想。
从埃里克森的理论中,看到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一个需要,就是他需要尝试各种不同的角色,他这种尝试不同的角色,有利于最终找到自己。那么如果这个尝试过程,被强制中断的话,就会带来自我同一性的阻滞。
我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如果被过度的控制,比如按照父母的愿望来选择职业,这会直接导致我的问题,我到底有没有能力为自己做主,或者我有没有为自己做主的权利,我的人生到底是爸爸妈妈的,还是我自己的,我为谁活着?如果职业这样的重要事情,都是由爸爸妈妈做主的话,就相当于我是为,爸爸妈妈活着的。
青春期这段时间的一个认同,它实际上是人成长过程,当中的一项任务,我们可以说这项任务,什么时候完成了,或者说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他有没有完成。就是说如果他完成了认同,就是他能够支配自己说明他完成了认同。如果他到这个时候仍然是,屈从父母的意见,仍然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和自己的当下,那么他的认同没有完成,就会带来人格当中的问题。
这是绝对的标准,如果我们把它换句话说,就是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要获得最高的自我控制的权利,就是我怎么做应该由我自己做主,任何其他人,包括父母的意见都应该是第二位的,或者说只有参考价值,而最高决策权我应该收回,就是我来做主,而且我为这个已经做好了能力上的准备。
因为1岁之前连自己走路都不会,恋爱实在是夸张了一点,至少你自己能够支配自己的脚,1岁之后的恋爱都是正常的年龄在恋爱。无所谓早恋,也就是说应该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恋爱,在中国真的是有一件让人非常愤怒的事情,就是有很多男孩女孩,他们在15、6岁之前完全的被禁止跟异性打交道。
我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甚至有很多人完全没有跟异性打交道的,情况下就进入婚姻介绍所,他们见到异性的时候不知所措,脑袋一片空白。笼统地总结一下: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是他们要用这种状态保持对父母的忠诚,或者说他们是把父母亲的潜意识的愿望见诸行动,这个愿望就是你永远不要嫁人,永远不要娶妻,因为你永远是我们的孩子,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妻子或者丈夫。
当我们看到父母亲,要为孩子去找对象,干涉孩子的婚姻,这个对象怎么样,经过他批准的时候,我们发现这场争夺的最后,是孩子失败了,一个孩子当他出生的时候,他即便是没有能力,他有一个幻想当中的或者全能感,或者是自大感,他觉得他能够掌控自己的生存。
到三十几岁了,他们的生活仍然是不正常的,然后我们又会发现中国婚姻中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离婚率迅速提高,好像跟你刚刚说的这些是有关系的,就因为不是他们自己找的这样的一种生活,不是他们自己要的这个生活,所以他们会破坏这个生活或者说不适应这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