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瑀彤
最近和家长们探讨孩子教育,感受到大家对于孩子教育的一种迷茫和无措,我写下一点点小小感悟,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思考,我们一起共勉。
“晋代的少年,孙康,家境潦倒,贫困不堪。一个冬天的深夜,他忽然从睡梦中醒来,当他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房间的窗缝间竟透进了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所映射出的光亮。孙康忽然发现可以利用大雪所映射的光亮来读书,于是他再无睡意并立即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雪后在辽阔的大地上所映射而出的光亮,要比在房间中的光亮更加强,于是孙康不顾冬日的酷寒,立即看起手中的书来,即使是手脚被冻僵了,也只是站起身来跑上一跑,同时搓搓手指并晃动一下双腿,便接着读书。
自此之后,每逢下过大雪的晚上,他都走出屋外、借助大雪所映之光读书学习。长此以往,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成为东晋时期有名的饱学之士,官至御史大夫。”
古人总是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动力,在寻找真理的路上孜孜不倦的发展,我们现在有电灯,也有高科技,大数据,智能AI,但是有时候孩子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很多家长焦虑于孩子每天沉迷于游戏,临晨五点还在玩“剧本杀”,绞尽脑汁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到底有还是无更好呢?迷茫了……
时代走这么快,对于孩子来说是好还是坏,其实家长焦虑是一种投射,可能也许差不多是我们跟不上了,不是孩子跟不上了,孩子总是会被限制在家长的范围内,要自由不敢反抗,就会产生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家长大概率需要先接纳自己的局限性,要么就突破限制,要么就制造困境,不管让孩子体验什么,都需要接纳着陪伴,未来的世界不是焦虑能够控制的。
都说:教育孩子最好的,是让孩子做自己:
——多么有智慧的父母才能让孩子做自己?——做自己是否还需要一些限制?这是一个细节问题。
——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父母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父母大多带着自己未满足的童年期待来教育孩子,不管父母是迷茫,焦虑,寻求认可,还是要安全感……总是会在孩子成长中有一个既定的目标,在开始就不是对等的关系,不是说带这样的目标不对,而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和孩子成长的目标不一致?
我们经常说,最好的父母就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无和有,白和黑之间,如果无条件是充满智慧的条件管道,可能孩子成长起来真的有无限多种可能性,所以今天说的无可能是太有了,那么现代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这么有的物质条件是不是也是太无了?
有和无之间是否是一种大智慧,家长们可能会问:教育孩子不教育是不是就是最好的教育?我曾经看过一句话:懂教育的父母,陪伴够了,孩子成功的几率是90%;不懂教育,陪伴够了,孩子成功几率是30%;不懂教育,不干涉,孩子成功几率60%。这个感觉就好像是我们不懂,却用充满焦虑的方式把一棵本来还能靠自己长的还不错的树给掰折……残酷的一个教训。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育儿先育己,想起一位妈妈难过的问我:徐老师,我的孩子还能好吗?还是那句话,父母好了,孩子自然会好,相信父母要变好也不是一秒的事情,我们也需要在觉察中慢慢的调整改变,向着美好出发吧,在成长中蜕变,不扒几层皮,掉几节肉,好像也是不能认识到我们的局限,当然有时,突破限制需要胆量,制造困境也需要智慧……
啊,做一个那么复杂的父母,能量不足是不行的,多吃点肉先。
2024.8.22.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