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难过时别靠近我——分裂样人格

当我难过时别靠近我——分裂样人格

人格障碍系列

166阅读

 

Intro:

1DSM-5中的诊断标准。

2、分裂样的内心。

3、核心焦虑。

4、早期养育。

5、分离样与分裂型人格。

6、分裂样与癔症型人格

7、移情、反移情及治疗

 

 

今天和大家聊聊分裂样人格与分裂型人格,将这两者放在一起,原因是两者的诊断标准有些许类似之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认为两者的核心是相同,虽然在DSM-5中做了诊断上的区分。

 

首先通过DSM-5中的诊断标准及临床表现,对两者有一定的了解。

 

1.DSM-5中的诊断标准

 

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基本特征是社交关系脱离和人际交往中情感表达受限的普遍模式.其患病率为3.1%4.9%

 分裂样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一种脱离社交关系,在人际交往时情感表达受限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4项(或更多)症状:

 

1.既不渴望也不享受亲近的人际关系,包括成为家庭的一部分。

2.几乎总是选择独自活动。

3.对与他人发生性行为兴趣很少或不感兴趣。

4.少或几乎没有活动能够令其感到有乐趣。

5.除了一级亲属外,缺少亲密的朋友或知己。

6.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都显得无所谓。

7.表现为情绪冷淡、疏离或情感平淡

 

并非仅仅出现在精神分裂症、伴精神病性特征的双向障碍或抑郁障碍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病程之中,也不能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的生理效应。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社交关系的脱离和人际关系中情感表达受限的普遍模式。

 

分裂样人格障碍个体表现出缺少对亲密关系的欲望,对发展亲近关系的机会无动于衷,以及并不以作为家庭或其他社会团体的一部分而获得满足,他们偏好独处,而不是与别人在一起,他们常常表现出社会性的隔离或是独行者,而且几乎都选择独自的不会与他人有互动的活动或爱好。

 

 

 分裂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一种社交和人际关系缺陷的普遍模式,表现为对亲密关系感到强烈的不舒服和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下降,且有认知或知觉的扭曲和古怪行为,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5项(或更多)症状:

 

1.牵连观念,(不包括关系妄想)。

2.影响行为的古怪信念或魔幻思维,及与亚文化常模不一致(例如,迷信、相信千里眼、心灵感应或“第六感”;儿童或青少年,可表现为怪异的幻想或先占观念。)

3.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包括躯体错觉。

4.古怪的思维和言语(例如,含糊的、赘述的、隐喻的、过分渲染的或刻板的)。

5.猜疑或偏执观念。

6.不恰当的或受限制的情感。

7.古怪的、反常的或特别的行为或表外表。

8.除了一级亲属外,缺少亲密的朋友或知己。

9.过度的社交焦虑,并不随着熟悉程度而减弱,且与偏执性的恐惧有关,而不是对自己的负性判断。

并非仅仅出现于精神分裂症、伴精神病性特征的双向或抑郁障碍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病程之中。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一种社交和人际关系缺陷的普遍模式,表现为对亲密关系感到强烈的不舒服和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减弱,且有认知或感知的扭曲和古怪行为。

 

分裂型人格障碍个体常有牵连观念,(例如对偶发事件和外在事件错误的解释为对自己具有特别和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些需要与关系妄想相区分,关系妄想的信念属于妄想性坚信。这些个体可能迷信或对其亚文化常模之外的异常现象与形成观念,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具有特异功能,对世界有预感或者可以读出其他人的思想。

 

他们可能相信自己可以用魔力控制他的,这种控制可以直接实现,(例如,相信他的配偶出去遛狗,是她在一小时前想法的直接结果),或者通过遵从魔幻性仪式来间接实现,(例如在某个特定物体前走三次,以避免某种有害的结果)。可能存在感知的改变,(例如感到有另一个人存在,或听到有人在轻唤他的名字),他们的言语包括不同寻常或离奇的词语或结构,通常是松散离题或含糊的,但不是真正跑题或不连贯的,他们的回应可能会过分具体或过分抽象,有时会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词语和概念,(例如个体可能会说,在工作中他不是“能说话”的。)

 

谈到分裂样与分裂型人格,给人的感觉就是淡漠(分裂样)与怪异(分裂型)。淡漠到在网上很少能找到其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资料。比起B族人格的边缘与自恋,倒是更加能进入公众的视野,也是咨询师更津津乐道的。

 

想起在某次大型专业的分析会场上,分享者所准备的三个类型的人格讲解,边缘则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以至于后面的分裂样没多少时间分享(虽然本身给的时间就不充裕)。这或许也是分裂样人格、分裂型人格所带给大家的反移情,会不自觉地回避、将其遗忘。

 

2.分裂样的内心

 

分裂样心理在英文中意味着分裂,或者是两种事物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解离,并不是某个重大事件后出现的解离,而是比较稳定状态出现的分裂。可以说有分裂样心理的人,出现了某些分裂解离,变得有些脱节。

 

他们看上去好像还拥有蛮多东西的,但是等你靠近后,他们强烈的渴望亲密,他们对他人的言论充满了幻想,他们看上去好像不需要人们照顾,对他人也没有需要,但是当你靠近后,你会发现他们有很强烈的情感需求。

 

这些人会表现出头脑或者内心是很空虚的,沉溺于做白日梦,看上去也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内心也是极度的脆弱,害怕事情出错。

 

这样的人看上去也不会对外在的事物做出反应和影响,但是内心情感十分的激荡。

 

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性活动、性伴侣,他们可能会加入一些禁欲的宗教,但是内心会有很多的性幻想。

 

最后一点,这些人表面看上去非常的绅士、害羞、和蔼,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他们内心充满了幻想,头脑中往往会想到攻击和破坏有关的内容。

 

3.早期养育

 

就是因为刚刚谈到的分裂的现象,所以才给到了分裂性心理的术语。可以说这样人比较高度内向和敏感,而且这些敏感是从婴儿开始的,会对光线触摸、环境改变比较敏感,烦躁不安。

 

养育过孩子的父母,可能就有一些经验,当你抱着孩子的时候,他身体会靠过来,但是有些孩子的身体会远离,好像受到了过度刺激一样,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就会发展出分裂样心理。

 

就好像他们的皮肤非常薄嫩,本来皮肤是个屏障,但是对于这些孩子,他似乎不能把信息跟身体隔离开来,好像很容易受到过度的刺激。

 

可以说他们生来就拥有比较敏感的气质一样,可以是正性的结果,也可以是负性的结果,正性的结果是可能会变得比较有创造性,他们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的连接,就会表现的更有创造性。也可能会给个体制造一些问题,当他人不能欣赏他们表现出的高度敏感,比如说你怎么这样敏感?你怎么不去拥抱你的家人?你怎么这么害羞?就可能会使个体的心理发展变得比较糟糕。

 

精神分析家会这样来描述,一个小孩不断地被指责和批评,对于他来说经历反复的创伤性的羞辱,他没得到他人的欣赏和帮助,就会变得越来越敏感,并且也会认为别人会伤害他而不是帮助他。

 

其实精神分析师对分裂性心理的描述,跟很多依恋理论是有重叠的,具有分裂样心理的个体是属于回避性的特点,在依恋的情景当中,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他可以跟玩具去玩,等妈妈回来后,也可以和母亲在一起,表面上看比较不受影响,但在生理水平的激素上,个体的压力激素是升高的,只不过表现出比较不受影响。

 

对于有分裂样心理的个体来讲,来自于有两种相反的养育方式。一种是父母要求孩子过度的独立,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正常的依赖需求是不受到欢迎的,你们要自己照顾自己,不要给父母添麻烦。好像让小孩知道自己能满足自己,不需求依赖别人的。

 

另一种方式是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侵入、控制、干涉孩子的生活。会使得孩子特别抗拒与父母的亲密,因为他总是要挣脱父母对他窒息的爱,这样的方式也会使孩子日后表现出分裂样心理的特征。

 

拥有分裂样心理的个体,核心冲突是:亲密与保持距离的核心冲突。人作为一个动物,保持亲密是正常的需要,但对于这样的个体,对于亲密会感到危险,会表现出拒绝亲密,或者害怕过度的控制,对于他们来说亲密的危险性远超于攻击与恨带来的危险性。

 

可以说很多精神分析师具有分裂样心理的人群,身为分析师是需要对很多事物保持敏感的,内心也需要有亲密与保持距离的冲突,这样的冲突能使得一方面与他人靠近,又不会被过度地淹没。温尼科特就曾暗示过他是分裂样心理的人,因为他表现得比较害羞、敏感。

 

4.核心焦虑

 

具有分裂样心理的人群的主要焦虑是虚无焦虑或者说是幻灭焦虑。这个焦虑比分离焦虑来得更深一点。尽管这样的人群对分离的反应比较大,反应要超过外在表现。分离样心理的个体之所以来治疗,因为在内心他们只能跟两到三个人保持亲密关系,如果失去一个人的话,这个丧失的比例对他们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这是他们社会网络的重大丧失,所以往往在经历了一段丧失后来到心理治疗中。

 

具有分离样心理的人,在人群中也是有一段广泛的范围,从正常到疾病存在一个很大的范围。个体可以表现的高功能,例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谱系的另一端是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5.分裂样与分裂型人格

 

DSM5中,会认为分裂样人格本身就是精神病态的,人们试图把分裂样人格与回避型人格做区分,他们认为回避型人格是在人际关系上有冲突。而分裂样人格主要是不需要人际关系。我认为这样的区分是错误的,如果你了解分离样人格,你会发现他们是非常渴望亲密关系的。

 

DSM系统当中,还区分出分裂型人格,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分离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分离型人格表现得比较古怪,使得人们认为他们更靠近精神分裂症,但表现得古怪只是一种保护措施,它是为了避免别人的想法和行为对自己造成过多的侵入性,因为一个个体如果表现得比较古怪,可能就会把人从你身边推开,因此他们用这样的形式想法古怪,是非常微妙的做法,避免让别人靠近自己。

 

而且我也认为分裂型是分裂样的一种防御表现形式,在DSM中,区分了分裂样、分裂型、回避型三种诊断标签,在我看来固然有不同的外在表现,但在动力学角度来看是一样的,都是同一类心理特点,核心冲突都涉及到亲密与保持距离。

 

 

6.分裂样与癔症人格

 

  我想帮大家区分一下分裂样人格和癔症人格,从外表来看是相反的两种类型,前者内向,后者外向。分裂样人格好像与性的话题没有关系,而癔症人格有更多的性的色彩,也可以与他人发展出多种关系出来。分裂样人格要远离人群,癔症人格是要与他去靠近。

 

有一点是类似的,有支持者说两者在气质上都是比较敏感的类型,气质上敏感有两个方向,分裂样与癔症人格,可以说大多数个体这两方面的气质特点都有。

 

有分析师指出在每个分裂样人格心里都有癔症人格色彩,每个癔症人格心里都有分裂样人格的特点,正是因为核心表现是类似的,这两类人往往是相互吸引的,所以常常能看到分裂样特点的男性和癔症人格的女性走到一起。

 

这两种人格特点的人之所以相互吸引,不是因为他们共同点都是敏感,而是会把对方理想化为自己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癔症人格的女性会欣赏分裂样人格的男性所具备的有能力独处、保持私密空间、独立做判断而不受他人影响。而分裂样人格男性欣赏癔症人格色彩女性所表现出来的:跟他人在一起舒服自在,有社交的能力,能够跟他人在一起感到温暖,所以这两个类型的人会相互吸引。

 

但在一起后往往会另对方发疯的,因为当癔症人格特点的人感到悲伤难过的时候,会特别想要靠近对方,但越是靠近,对于分裂样人格的人来讲就越是想退缩,而越是退缩,对于癔症人格的人来说就越是追求他,就变成了追逐与逃跑的模式。

 

因此在伴侣治疗中,让他们看到彼此个性的差异,对治疗是很有帮助的,让癔症人格的人了解到对方是需要更多空间的,而让分裂样人格了解到对方难过的时候,不要给空间而是靠近,让彼此了解对方需要的是什么。

 

 

7.移情与反移情,及治疗

 

与具有高功能分裂样的人一起工作(心理治疗),会让人非常愉快的,因为他们对自己内在心理探索比较感兴趣,也会很感谢和欣赏治疗师,尊重彼此之间的界线。他们也更愿意接受分析性的治疗而不是认知行为治疗,因为他们对了解症状背后的意义更感兴趣,而不是改变认知。

 

就防御而言,他们表现更多的是退缩,不像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和人格障碍表现出来的潜抑、否认、反向形成。这样的人会比较喜欢精神分析的工作,对自己的潜意识还是更感兴趣,因此跟高功能的分裂样人工作是更容易的。

 

跟分裂样人格的人工作的反移情,如果对方是比较健康的人,你的反应是比较积极的,如果比较麻烦的情况的话,反移情更多的是焦虑和担心。因为会担心病人会不会是潜在的精神疾病,也会担心深处治疗对他们会感到痛苦。就像对于有些分裂样来访者,也想要自由地交谈,但即便交谈对她来说也是巨大的伤害,让她感到痛苦。

 

对于极度敏感的病人来讲,治疗师会觉得总是做错事一样,面对最敏感的病人,治疗中很小的一点举措好像都会伤害病人一样,因此治疗师往往会非常害怕伤害病人。

 

至于说治疗,分析性的心理治疗对于分裂样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他们会喜欢分析当中的界线、空间感、及悦纳潜意识世界,但对于分析师来说也要注意几点。

 

首先是患者相当敏感。他们往往会在治疗中感到不满意不自在,因为他们会感觉到没被分析师理解到,好像人们会觉得他们的内在世界非常怪异一样,因此治疗师要有一个开放的头脑,去了解和欣赏病人所想象中的生活,而不是当成一个病人、例子对待一样。所以你对他们的心理内容应该是保持尊重的态度。

 

第二点是,在我们与分裂样人格的个体工作的时候,治疗目标并不是把潜意识意识化。对于他们来说潜意识的内容他们早就意识到了,治疗是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中,让来访者了解到他们是谁,让他们体验到自己不被他人所知的内心世界,是可以被人认识到的,被人接纳的。所以,要帮助他们做些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也就是描述他们对日常事物的种种反应,然后去接纳,这样就起到了治疗作用。

 

 第三点,具有分裂样人格的个体,他特别在意某个事情是否足够真诚地对待。他们会在意是不是足够真诚、感性、虚伪,因此治疗师很确定的一点,是要表现得足够真实,而不是躲在僵硬的治疗技术之后,好像参照某种手册来工作,因此治疗师可以有一定的自我暴露,因为来访者会尊重彼此之间的界限,治疗师表现的真诚开放有助于治疗的工作。

 

 第四点,因为直接和分裂样人格的人直接来谈论情感,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因此要谈一谈,能间接表达情感的内容,类似于过渡性客体,例如说对电子游戏感兴趣,就可以谈一谈电子游戏,由此可以引出不能直接表达的情感。这对于来访者说是有重大意义的话题。当然面对非分裂样人格或是强迫性人格的来访者,就不要这么去做,不然来访者会变得非常理智化,而对于分裂样人格来说会使他们不至于被情感所淹没,同时又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谈论任何他感兴趣的话题。

 

  最后一点,治疗要回归到生活。分裂样人格来寻求帮助,往往是因为社交恐惧、因为害羞、想要变得更有能力去社交、改善亲密关系甚至是开始一段亲密关系,这个是他们的目的,但是在治疗当中,如果工作的比较好,来访者就愿意跟你靠近,也会感到自在,反而忘记了治疗目标,是让他在治疗关系以外跟其他人建立关系,所以治疗师要不断地提醒来访者,他在生活中的社交进展如何,这样才不会把治疗关系当作现实生活的替代,而不是一种改变的方式。

 

最后分享一个南希老师关于分裂样人格的临床案例,与治疗分离样人格时要表现得相对真实一些相关。

(以下案例来自南希老师,将以南希老师第一人称来作为分享)

 

在二十年前,当时我检查患上了乳腺癌,当时内心感到很焦虑,但在治疗中我还是表现得跟平常一样,那些平常对自己的敏感引以为豪的来访者也没有发现,只有这位女性患者,在某一次治疗结束的时候,问我:我并不想冒犯你,但你现在还好吗?我问:你关注到什么了?女患者:你是不是比较注重某些事情?

 

如果是其他来访者,我可能会说:挺有趣的,你来说说你对此有什么想象吧。但我知道她是有分裂样人格特点的,对于这样类型的人,别人往往会觉得他看到了一些别人没注意的东西,会觉得他们是疯狂的,好像他们有不好、错误的发现一样。

 

而我是说:蛮有趣的,这么多人只有那你一个人注意到了这一点,的确我对自己的身体是有一些担忧的,那我也会去做一些医学上的治疗,我会好的,如果说我的状况不好的话,我也会告诉你,我们一起来面对治疗中的情况,你提到的这一点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所这么说,其实还是要去确认他的这些感觉,因为她是对的,这样的个体其实是非常敏感的。


打开情说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