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动力小组中的成长经历

 我在动力小组中的成长经历

成长,情怀,动力小组

154阅读

        记得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曾经提到过治学的三个境界。今天我也想借用这三个境界来说一说我参加精神分析动力成长小组以及我个人和心理学的“机缘”吧。

第一个境界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我应该从小就是一个敏感类型的人,对别人的一些比较细微的情绪,我似乎天生就有很敏感的体察,而这些感觉好象从来没有给我什么好处,因为别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不高兴或者伤心的情绪,甚至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时候,就被我感觉到,于是别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在情绪上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在我的内心勾起很大的涟漪,而我从小的家庭氛围又使我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比如爸爸从来不告诉我好好学习,他只是每天吃完饭后放上一个小桌子,然后读书到深夜,我就知道我必须好好学习了,当然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那样的做法有可能会被孩子感知为身教,而成为向上的动力,而在当时加之于我的就是无形的压力,敏感的我加上追求完美!)。

  就这样,从小学到初中我的学习成绩那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全班第一,但是到了县城的重点高中,各路英雄都是当时每个乡镇的佼佼者,第一次考试我就没有拿到第一,于是第二就等于最后一名,就等于世界末日,于是各种以前潜藏着的心理问题都一股脑的涌现出来,头疼,失眠,神经衰弱(那时候这个词儿还很普遍,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说法了),于是自暴自弃。
        我想那个时期应该是我最黑暗的时期,因为我当时很担心自己就此得上了精神病,从此进入没有自我意识的黑洞,想想自己有可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知觉能力,也真的够可怕的了,到时候我如果不认识家人怎么办?我发起病来打人骂人怎么办?家里会不会不管我,会不会把我送到精神病院去?我能不能从那个“世界”中回来?虽然我从小就对未知的东西充满了好奇(我曾经想,如果能让我进入“黑洞”看一看,就是让我魂飞魄散也愿意),但是我真的不想进入不意识的精神病人的行列!

  整个高中阶段就像是一场恶梦,这就逼着我进行思考,思考人性,思考精神病,思考哲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可能这也就是我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开始以及原因吧?高三的时候我曾经到哈尔滨去找心理医生,那是在1992年,我也不知道在当年我怎么会有那么“超前的意识”,怎么会想到找心理医生,大概是如同一个在大海中漂泊的求生者想抓住任何一根飘过浮萍吧?但是那时候解决心理问题也只有在医院里的精神科,而医生的方法只有开药,当时我还记得医生给我开了“朱砂安神丸”等药,而在当年我自己就感觉到我的“问题”不是吃药就能解决的。
        我在松花江大铁桥上徘徊,看着脚下浑浊的沧浪水,真个是望断天涯路无路哇!

第二个境界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应该聊聊主题了,否则有点跑题的嫌疑了,当然前面的一段“序曲”也还是和题目有相关的性的,因为这大概说明了一般都是什么样儿的人才会想到去做心理咨询师。
        考上了一个很一般的大学以后,我开始对心理学,对哲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由于课业负担没有那么大了,因此有许多时间来读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同时也慢慢摸索一些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我感觉心里有小嫩芽一样的东西在萌生,这样一直到参加工作以后,我广泛地阅读了一些书,但是并不系统,也没有什么方向,但总是感觉在内心中有一些期待,一些使命,一些情怀要我去完成。
        终于在2009年的深冬,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报考心理咨询师,当时对于学习,我清楚的知道自己想的是什么,我认为我完全有能力靠自学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我自己可以有针对性的及时、按时学习我自己需要的知识,可以看书,可以在网上听视频,看电子书,这些东西我就完全没有必要花钱学习了,而对于需要亲身经历的体验式学习,我就必须花费一定的金钱了,因为这些要靠身体、靠临在的感受去学习的东西,任你是多么聪明有毅力,也是不可能靠自学完全的。于是我一头扎进了苏晓波精神分析动力成长小组,2011年我参加了一期的小组,共40次课我一次也没有拉下,2012年我又接着参加了一期,共30次,我只有一次没去上课,当时我的情况是:我在一个农村小学任教,这是一个村子里的小学,而动力小组一般是每周的周六下午上课,于是我必须在每个周五的下午在村子的大路边拦下路过的车(夏天我弄了一个自行车可以骑回去),带我到40里外的镇子上,然后在周六的早上一定要在五点钟就等在路边,等那趟唯一适合我的客车,因为只有这一趟车能让我赶上时间上恰好适合我的火车,乘坐一个小时的客车以后,我来到了县里,要座将近四个小时的火车到哈尔滨,赶上合适的公交车才能参加上小组,而小组结束的时间是下午5:40,我会在晚上11点左右回到县城,在亲属家住一晚,第二天也就是周日才能回到镇里,下午要回到村子里,准备第二天上班。就这样从村到乡到县再到哈市,再从哈市到县到乡到村,两年内的70次课我只耽误了一节。

         真个是衣带渐宽,真个是为伊憔悴!

  我罗列了这么多上小组的“艰辛”,其实我只是想说:比起在小组中我得到的收获,比起在小组过程中自己经历的内心拷问,情感纠结,爱恨情愁,比起在小组中的体验:看到更真实的自己;遇见不敢相信的自己;发现自己的行为模式是如何影响着自己的人际关系;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又是如何互相“相爱相
伤”的;比起在小组过程中自己内心经历的挑战和逐渐在痛苦中走向强大。这些生活中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动力成长小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让那么多心理学爱好者以至于许多大咖趋之若鹜呢?那下面我就以条目的形式谈一谈,精神分析动力小组是什么?以及在小组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小组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成长?


        1动力成长小组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东西,它只是一个社会的雏形,就是一个小社会,因为在小组中你不仅仅是面对咨询师一个人,你会和各种人接触,并产生一些链接,这样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模式就更容易的体现出来,“移情”也会更容易一些,而你的行为模式恰恰是你以前人生经历的体现,这就会让咨询师和你自己都有机会看到你的行为方式,从而有机会改变适应不良的做法,在小组中的其他组员也会帮助你改变不适当的行为方式。
         2动力成长小组会以什么样儿的方式进行?当然动力小组也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我所接触的动力小组是由一位有经验的咨询师带领,因此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在小组中,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如果小组的环境营造的让组员们感到足够安全,大家的潜意识就会逐渐自由呈现,小组会经过几个阶段,最后可能会进入成熟期,带领小组的咨询师不会讲大段的理论,可能会采取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无形中,以推动潜意识成长(应该说这种方式比传统意义上说的“让潜意识意识化”更前进了一步)的方式,让大家得到成长,对自己更接纳,对人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3我个人认为动力成长小组比起真实的社会,好处也在于,在小组中发生的事件,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分享,以及真实的互动呈现,并且更重要的是,大家可以回过头来澄清和印证做出某个行动的最初的动机,这一点很重要,通过大家的解释和坦诚的交流,我们可以发现自己这怎么想的,别人是怎么想的,从而有机会站在不同角度的观察点进行观察,从而得到领悟。

        4因为大家是在一个带领者的领导下,所以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小组成员的安全,不至于让小组成员受到没有成长价值的伤害。

        5小组中成员的情感链接常常是很深厚的,小组只是带组老师为大家搭建的一个安全平台,大家可以在这里尽情的“群魔乱舞”,另外,有时候我认为,小组课后的互动和交流对自己的成长帮助甚至比课上更大。所以我尽量不拉下每一次课后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比如:聚会呀、吃饭呀、有时候我们还一起去附近进行短期的旅游。

        6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在小组中“看别人的故事,领悟自己的成长”。就是说小组给大家提供了式各样的真实“案例”的素材。

        7由于小组提供了安全的成长环境,大家可以在小组中“试验”一些行为模式,而这些模式可以得到这个“小社会”的验证,大家一般都能包容你的一些成长中的错误,而在真实的社会中,我们往往没有这样“试验”的机会。因为现在的人真的是“伤不起”。

 
第三个境界是: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了在小组中的锤炼,再加上我在参加小组的同时,进行了差不多两年的个人体验,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强大了许多,看待事情也更加通达和多元了,人际关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总之像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有时候我在想,让人能过两次人生也只有精神分析有这个魔力吧!
 
        现在参加精神分析动力成长小组的经历虽然已经过去好多年了,我还常常回想起小组中发生的或开心或伤心,或欢乐或悲伤的片段,常常想起在课堂上一些随机产生的有趣的笑话,有些在小组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只有我们同学能理解的代表着特殊意义或者有隐喻的“词句”,我们现在还在聊天时使用,听到那些词语总让人有一种亲切感,好像又回到了每个午后的暖阳斜照的苏晓波工作室,我们或躺或卧,有的同学已经进入了梦乡,甚至发出了鼾声,引逗的我们大家掩口窃笑,他旁边的同学本想把他弄醒,可是老师会说:让他睡吧,他的潜意识还醒着……
 
        现在我们的同学还不定期的在一起聚会,不少当年没有心理学基础的同学通过参加动力小组,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进而成为咨询师,当年已经是心理咨询师的同学,现在好多都活跃在各个城市,成为心理咨询界的中坚力量,同学们普遍感觉自己的生活更快乐了,心灵更自由了,与家人的关系更和谐了。
 
 
        而我,今天已经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从少年时就有的那种冥冥之中的“使命感”,现在大概是成真了,我在助人自助的路上踏实,坚定,执着的稳步前进着。我的内心中越来越笃定一个信念: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不在灯火阑珊处,现在它应该就在我的心中,那就是:实现自我价值,帮助更多的曾经有过和我一样的困惑的人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如今,我也即将带领动力小组了,我愿把自己学习体验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我想把精神分析动力小组的思想、情怀和快乐传承下来,传播下去!!!



打开情说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