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里面的人性

潜意识里面的人性

潜意识,社恐,原生家庭,人性

132阅读

最近看了一个视频,分析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不同理论的。 

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可以说是心理学圈子里的祖师爷,他对于心理学的意义就像苏格拉底对于哲学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主要贡献有三点。 

一是系统化建立潜意识论。 

我们人的活动思想等等有95%是由潜意识决定看到的只是5%的显意识,但的,但是潜意识我们通常是看不到的,能是显意识通常不能决定我们什么。图片缺失

 

比如现在很多人觉得自己胖,想要减肥,可怎么都瘦不下来。想瘦就是我们的意识,然而我们本身是受潜意识控制的,也就说,意识上再想瘦,但是你的潜意识不想瘦,你是无法瘦下来的。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瘦,不是天天想我要瘦我要减肥就真的能瘦的,更重要的是要看看潜意识里为什么不想瘦。有些可能是基于匮乏感,每次意识上想我要少吃一点,但是真正潜意识里却总担心自己吃不饱会饿,或者这顿吃不到好吃的以后就没得吃了,导致每次都是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还有些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小孩比较脆弱,需要用外形的健硕来展示自己强大,这有点类似动物界有些动物遇到危险时会把身体撑起来让自己显得尽可能大来震慑对方。这种情况就是意识上觉得瘦了好看,但是潜意识认为胖了才能活下来,才有安全感,所以自然不会允许自己瘦。 

因此潜意识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们人类能够更了解自己。 

二是建立系统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三个彼此独立的部分——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部分相互制约,组成了矛盾复杂的人性。 

本我代表人的基于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奉行快乐原则,及时行乐,不顾及他人感受。 

超我代表人内心中的道德观和社会规范,让人们由感受到羞愧的情绪进而节制、隐忍,压抑自己的原始欲望,考虑做事情的后果和长远利益,要求自己卓越等等。 

本我和超我就像一对死对头,一个说要,一个说不要,一个冲动,一个理性。人很多时候纠结矛盾,就是因为内心有这两股力量在斗争。 

而自我则是斡旋在两者之间的调停者,本我和超我争执不下时,自我说了算。所以,自我的水平反映了一个人的成熟程度,一个人自我越强大,越坦然、不纠结,表现出来就是言行一致,内外合一。图片缺失

 

三是发明精神分析的方法,主张原因论。

 

他认为人的人格和心理、精神状态都跟过去经历的事情有关(尤其是3岁之前)。

 

比如社交恐惧症,是因为你曾经在关系中有不好的经历,让你担心冲突,在意别人的眼光,或者是害怕建立了好的关系又失去等等原因,导致现在你不敢去社交,不敢建立关系。

 

那么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案就是咨询师带领你回溯到过去发生不好事情的那一刻,让你重新审视当时发生的事情,帮助你疗愈当时的感受和情绪,或者引导你换个角度看待当时的问题。

 

但是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在如今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抨击,毕竟在那个年代,研究方法很受限,有些理论确实不够完善和科学。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奥地利,是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然而他也是反对弗洛伊德原因论的人,他主张目的论。图片缺失

更接近哲学,核心思想与东方智慧相呼应

 

这个主张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现在经历的痛苦并不是因为以前遭受的经历导致的,因为有过相同遭遇的人并不一定都会引发心理问题。所以阿德勒的目的理论与原因论相反,他认为是因为我们想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才会导致我们现在经历的痛苦。也就是说将来决定现在。图片缺失

 

比如社恐,你是不想承担社交中的责任,才社恐的,或者说给自己找了个社恐的借口。

 

你可能说,我也想跟人能正常的聊天交流。但是社交不只是简单的聊天交流,冲突也是社交的一部分,质疑也是,还有无常。你确定你愿意面对冲突吗?你确定你能承受别人质疑时的压力吗?你确定你能接受失去吗?还有别人有情绪时,你是否不会被卷入并同理到对方呢?当对方伤害你时,你是否有勇气回击呢?当对方过于强势时,你是否能顶住压力表现得不卑不亢呢?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心力。当然还有物质上的。请客吃饭自是不必说了,还有逢年过节过生日等等的礼尚往来,说到这里,社恐的人是不是已经觉得很麻烦了,怎么人与人相处要这么复杂。但是这些人情世故,在擅长社交的人眼里是很正常的,一点不觉得消耗心力,并且乐于斡旋其中。 

所以从个体心理学派来说,社恐就是对社恐的人最有利的,不愿意面对冲突质疑以及人际关系的人,最有利的选择就是社恐。在阿德勒看来,这是每个人的特质,没什么问题。 

在研究学习心理学这么多年,我更倾向于阿德勒的理论。 

首先,创伤是疗愈不完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一些感受、情绪和创伤,遇到任何事情,就去过去找原因,在我看来也是在逃避当下。图片缺失

原生家庭的问题,经常被拿出来过度渲染,曾经一度我也痴迷于这个领域。但是后来我发现,总是究责于原生家庭,其实是作为个人在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过去不好的事情造成了我们性格上某方面的缺陷,一遇到问题,我们就去埋怨原生家庭,那么自己的责任呢?埋怨能解决问题吗?几十年前的事情,我们改变不了,埋怨只能让自己好受一点,好像这不是我的错。 

但是所有的问题,只能通过当下来解决。我不想社恐,那就去看看社交中恐惧的是什么,不想面对冲突,那就去主动找一个冲突面对试试看。小时候跟父母冲突,父母会用不喜欢你了、不给你吃饭、关小黑屋的方式来威胁你,但是现在长大了,已经没有人能够再威胁到我们了。在面对的过程中,内在小孩自然就长大了,过去的创伤也就自动疗愈了。如果没疗愈,那就让它在那,反正已经是过去了。 

当然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也并不是无用的,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是疗愈的开始。如果一个有社恐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有社恐,如何改善和疗愈呢?很多人往往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创伤,这也是一种逃避。把自己想的过于完美,或者过于追求完美,换个说法就是觉得自己很好或者觉得自己不好,这两者其实本质是一样的。所以通过当下的表现,我们都可以分析出自己的心理结构。只有认清自己,才是疗愈的开始。 

很多人不愿意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其实在心理学领域某些心理问题,在哲学领域就是人性而已,是非常普遍的。 

而阿德勒心理度让我们接纳学的本质就是从另一个角本来的自己。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觉得问题是很严重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接纳就是接纳我们本身的特质。第一,想要打败敌人,要先了解敌人。如果我身有残疾,不接纳的时候,想到自己残疾这件事就会本能的逃避,不愿去面对,别人说的时候我也会有情绪。何谈了解?只有真正了解了面对了,才能找到对治的方法。第二,接纳了如果不能改变,那就不会再在这上面耗费精力,我很接纳我残疾的事情,别人说我也不会有情绪,这是事实。然后我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 

所以,特质只要接纳了,对我们都会产生好的改变。 

再来看看两种理论的内在模式: 

原因论,好像自己是不受控制的。——受害者模式 

目的论,自己的很多状态其实是潜意识主导的,对自己有利的。——责任者模式 

第一种思维模式是我的人生是由别人决定的,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很多时候我无能为力。 

第二种思维模式是,我的人生是由我自己主导的,我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权。 

按照原因论来观察自己,比较舒服,然而没什么用。 

按照目的论来思考事情,虽然很难,但是毕竟指向了一种自我改变的良性方向。就看你是否真的想改变自己,还是其实是在享受某些问题带来的利好。

打开情说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