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们在咨询中或多或少体验过来访对咨询师的攻击性。 如何看

杜宁娟
我们在咨询中或多或少体验过来访对咨询师的攻击性。 如何看到攻击中的彼此是我想寻找的答案。 根据经验一开始如果来访就攻击咨询师那就意味着彼此没有眼缘,匹配性不够,建议转诊其他咨询师。找一个看着不反感有眼缘的咨询师即可。 如果处于某种原因不转诊那就试着探讨一下为何如此 是否有信任的可能性。 感受到被攻击,咨询师可能的原因是本身在某处有执念或者创伤,例如被质疑资质造假可能本身是咨询师的逆鳞,那这就涉及咨询师自己的创伤探索和疗愈,去督导或自我体验在此时发生极好。 长程咨询中若来访一向尊重咨询师而在中间部分开始攻击咨询师那么这是一个被更加信任的体现,来访认为好的不好的都可以安全的暴露给咨询师,咨询师是稳定的,安全的,被信任的。所以此时不必慌张而是欣喜。一起探讨这份信任和攻击体验即可。

1温暖
1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
评论
公子唐侯
3个月前
垃圾分类的对联写好了,遗憾的是没有嵌字

相关回答
万星辰
有人说,中文是一种模糊表达的语言,不如英文或德文精确。我在使用这三种语言时确实有类似的感觉。但是,我认为这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表达者的问题,当然还跟表达场景有关。 因为各种因素的作用,中国人的人际距离要更近一些,更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个语言方面的例子。门外的人敲门要进去,门里面的人多次问“谁呀”,外面的人多次回答“是我啊”,还可能生气地说“我你都听不出来了”。这是母婴般粘连的关系在成人之间的投射:我就是你,所以你应该知道我是谁。 还有,这也显示我们中国人对彼此识别的高要求:你需要从你认识的数十或数百人中,认出我的声音而不是我这个人。 中文本可以精确表达的,但在我们的关系中,精确表达是一种禁忌,因为它可能表示冷漠、拒绝、不近情理,还可能留下太容易被人抓住的“把柄”,等等。 想一想在我们的环境中想做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人是多么困难,你就知道精确地表达自己有多不容易。这再次证明,“我即我所说”,当然,如因影随行的还有“我即我未说”。 相对于西语,中文表达的功利性也较弱。即前者更看重信息是否传达到对方以及隐含的对对方的反应的要求,后者则常常处于仅仅“表达”现象的阶段,其他意思就“只可意会”了。 比如,一个25岁去美国的中国人,给他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儿子用英语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他儿子立即问道:上去干嘛?中国词是在描述“是什么”,ABC在想干什么。 一个科幻式的问题:如果语言是独立的存在,那人类灭亡了,语言还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