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以下是一个聊天中体现同理心特别强的亲子对话: 孩子:

隋艳玲
以下是一个聊天中体现同理心特别强的亲子对话: 孩子:妈妈,我今天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感觉好难过。 妈妈:宝贝,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被老师批评肯定不好受。(表达理解) 孩子:我只是和同学小声说话,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批评我,我觉得很丢脸。 妈妈: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老师可能也是希望你能改正,不要影响其他同学。(表示理解和引导) 孩子:可是我已经知道错了,老师还是那么严厉地批评我。 妈妈:老师的批评方式可能让你感到受伤了,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东西,以后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给予建议和鼓励) 孩子:嗯,我下次会注意的。但是我还是有点难过,怎么办? 妈妈:要不我们一起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一部有趣的电影,或者吃你喜欢的零食,让你的心情好起来?(提出解决方案) 孩子:好啊,看电影听起来不错!我想看那部新上映的动画片。 妈妈:没问题,那就让我们一起放松一下,忘掉不开心的事情吧。(给予支持) 孩子:谢谢妈妈,你总是能理解我的感受。 妈妈:不用谢,宝贝。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我当然会在意你的感受。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可以一起面对。(表达爱与支持) 在这个对话中,妈妈通过表达理解、给予建议和支持,展现了很强的同理心。她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关心,同时也帮助孩子缓解了负面情绪。这样的对话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强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你也可以告诉我更多亲子对话的背景信息或设定,我会为你生成更符合你需求的内容。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佘慧玲
❤️

蒋蓉
恒河猴实验 在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和同事们公布了他们的“恒河猴实验”数据。 哈洛让还在吃奶的恒河猴婴儿离开猴妈妈,并在新的笼子里制造了两个新妈妈。一个“铁丝妈妈”但是胸前有奶嘴,可以喝到奶;另一个“绒布妈妈”,柔软但没有奶嘴。 令人惊讶的是,“铁丝妈妈”的牛奶奖励并没有让小猴留恋,除非饿了的时候,小猴子几乎都紧紧贴着“绒布妈妈”。 甚至在实验人员给绒布妈妈装上尖刺、高压气枪,时不时地伤害小猴子之后,它们虽然被吓坏了,却依旧在“危机解除”后,紧紧的依偎在“绒布妈妈”身边。 这让人们看到,动物不仅仅有物质的需要,他们同时也有强烈的情感需求,有“爱”的需要。 实验继续深入,实验人员把这些在“人工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送回猴群,它们呈现出强烈的抑郁和自闭,完全没法融入猴群,当然也没法“谈恋爱”和交配。 于是,实验人员给他们中的母猴做了“人工受孕”。 这些实验母猴最终生下了后代,却几乎全都不会哺育小猴他们他们普遍对后代采取了忽略的态度和虐待的行为。期间,还发生了骇人听闻的虐待事件:母猴把小猴的头骨砸碎了…… 这揭示了一个真相:爱是习得的。 这些母猴在自己的幼年时期没有得到过来自父母、猴群的关爱,它们不懂得什么是温暖、什么是爱,也就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她们把忽略、虐待看作成长中很自然、很正常的状态,所以也这样去对待孩子。 曙光和救赎 在这一系列的残忍实验中,唯一的曙光和救赎,是哈洛培育了几只同样在孤独环境中成长的母猴,但给它们一些机会跟猴群互动,保持它们的社交能力。 这些母猴在成年后,让它们与那些“病猴”接触。这些母猴开始执着地与病猴互动,几个月的不离不弃之后,一些病猴居然成功的“从阴影中走出来”,恢复了社会功能。 这些充满爱的母猴,通过陪伴和互动,重新帮助病猴习得了什么是爱。 这也让我们看到,虽然童年可能给我们造成巨大的伤害,但改变依旧是可能的。 如果我们的童年没有习得爱,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习得爱。首先是爱自己,然后扩展到爱自己的亲友,尤其是爱自己的孩子。

冯二玲
第198天 面 对 情 绪 如何面对情绪?其实观念和情绪是紧密相连的,只不过我们出于简化说明的需要,把它们分开讲解。而你需要意识到,你可能需要同时处理你的观念和情绪。 一些情绪来自于我们对习惯的改变,有时是我们踏出了头脑的舒适区,引起了恐惧与害怕。别担心,这只是头脑对未知事物的一个预警,你只需要告诉头脑:谢谢你的提醒,当我需要你的时候我会把你叫回来的。 还有些情绪并不是来自我们对当下生活的真实感受,而是被那些外来的观点所激活的,他们相辅相成,但是当我们一旦认清这些观念,这些情绪就会烟消云散。 例如:你可能因为自己内心对某个人有怨恨而心生内疚。此时你就有了两重情绪,第一层是怨恨,这个情绪我们一会再谈。但是第二层的内疚情绪,则是制约导致的情绪,因为别人告诉你,你不应该对他人抱有敌意。 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理由对别人生气,这是一种正常的感受,就好像我们会感觉到疼痛一样。要记住感受本身从来不会伤害人,压抑与行动上的宣泄才会。所以只要记住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在沉浸在内疚自责当中,而是可以专注于真正产生在当下的情绪和感受。 为什么说压抑和宣泄情绪都是有害的? 因为一旦我们感受到了情绪,我们身体机能就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例如当我们感受到愤怒的时候,各种内分泌激素已经迅速的进入你的血液了,流遍你的全身,你的心跳可能加速,血压升高、出汗、脸红等等。 如果我们此时突然踩刹车——压抑,受伤只能是我们,这些激素会留在我们的身体内,等待着被自然代谢。问题是这些激素可能是有毒的,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的量就会引起慢性疼痛和心脏病甚至是更严重的情况。 但是对这些情感的宣泄,又会带来关系的破坏。例如因为怒不可遏而与他人争吵甚至争斗! 此外,这类情感的宣泄会使得我们的情绪更加高涨,更多的激素被生产出来,身体更进一步的被激活! 最后当我们因为宣泄情绪而破坏了关系之后,我们接着还可能体验到内疚和自责,甚至因此会更加生气! 既不能压抑,更不可宣泄,我们该怎么办? 佛法有云:念起既觉,觉已不随。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承认自己处在情绪中,你对你的情绪负责任,你面对它、注视它,但不被它控制。假如某个人做了让我们生气的事情,我们首先需要承认,愤怒产生了,而这是我的愤怒。一旦你觉察了当下的情绪,并接受了它,那么它引起的部分紧张就会被缓解。 接下来,我们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身体的反应中,不去判断,不去压抑,就让他们自然地在你的身体中流动,你会发现情绪只是你身体上的一股能量。 不过在此时,要注意到,我们很有可能会再次陷入到头脑中,不过没关系,你可以让头脑运作一会,你需要做的只不过是远远的看着头脑因为无助而用各种办法来处理这些情绪。对于此,你要隔离自己和头脑,单纯的想着“这就是头脑”,没有判断。然后再次把注意力,从头脑转移回体验者,即你当下正在生成的感受中。 我们可以允许感受和情绪就在那里,感受和情绪本身就是中立的,没有好坏,它只是一个信号,想要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现在我们可以借由这些信号,认识自己的另一面了。 我们可以去探究,这些情绪到底来自于什么观念?一定要记住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我们的情绪往往不是外在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而是我们对它们的诠释方法引起的。 例如当一些人引起你的害怕的时候,你需要问自己他们触动了我心里哪个点,引发了我的害怕? 或许是他人的拒绝让你觉得害怕,你在害怕孤独,你担心你不可爱。 或许你是因为你觉得他们想要改变你,控制你,你害怕你不再是你自己。 此时我们找到情绪背后的观念,如果你发现这些观念与真实情况不符,限制了你,你就需要使用改变观念的方法来帮助自己了。 你自问一下,如果我不再拥有这些信念的话我会怎么样? 我有一个朋友总是跟我抱怨:父母总是批评自己,让自己特别自卑,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做。有一次我就问他:我知道你觉得好像父母对你的评价给你了很多束缚,那么如果有一天这些束缚不在了,你会去做点什么?我的朋友开始眉飞色舞地侃侃而谈:她可以去试试跳槽,换一家好的公司;可以尝试买一些好看的衣服,开始化妆;然后好好谈一场恋爱,不以结婚为目的的…… 我听她说了一顿饭的时间,然后笑着对她说:你说的这些好像现在就可以做啊!我的朋友一愣,陷入沉思,哈哈大笑:对呀,我为啥不现在就去做呢? 如果我们不再拥有那些负面信念的话,会怎么样?或许我们会再次发现,那些让我们痛苦的想法只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 我们一般会有两种情绪:一个来自头脑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另一个由观念所引发。还有第三种情绪是直接来自我们的体验者,即那些本来就存在于你的内在,没有具体原因的情绪。 这些情绪没有什么逻辑可言。它是一种势不可挡的满足感,或喜乐、或平静,没有特定的原因。它可能出现在你看到美丽的日落,温暖的风吹拂在你的脸上的时候;也可能是你极度口渴时,喝到了一杯清凉的水的时候;又或者你十分疲惫的时候,躺在一张铺上了新床单的床上的时候。 如果你想让自己更多的能够沉浸在体验者中,体验这些美妙的感受。你可以尝试这样做: 坐在一张非常舒适的椅子上,闭上眼睛,把注意力放在胸口,感受你的呼吸正在碰触内在的某个位置。把你的呼吸带入你的掌心,感觉你的手掌开始温暖起来。脑海里回忆那些美妙的片刻,这些片刻可能是你在海边散步,也可能是你在林中休息,也可能是看到了一张稚嫩而美好的脸。把这些片刻间体验到的美好带入你的全身。 这样你就有了一种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让自己体验美好感受与情绪的方法。多多练习它。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