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问答已经去了别的星球
相关回答
冯二玲
一场车祸中,两位幸存者都失去了一条腿。亲友探望时,二者却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一个对亲友说:“虽说命保住了,一条腿却没了,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于是,他和亲友的脸上都阴云密布。   另一个人对亲友说:“虽说一条腿没了,但是命保住了,以后还可以过日子。”于是,他和亲友脸上都洒满阳光。   同样的生活情境,为什么感受如此不同?就在于他们的话里有着不同的“但是”。   “但是”也许算大家最熟悉的转折词了。把它用在前言后语之间,可以让后面的意思转个“弯”。“弯”究竟转到什么方向去,就看应用者的心境了。比如,说起人生,可以说“努力了一辈子,但是碌碌无为”;也可以说“虽说碌碌无为,但是努力了就问心无愧”。说起儿女,可以说“孩子心眼好、身体好,但是工作不好”;也可以说“孩子虽然工作不好,但是心眼好、身体好”……   “但是”除了表示转个“弯”,还表示转弯后的东西才是着重点。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有不同的倾向性:有人习惯于消极思维,有人习惯于积极思维。前者总是想到事物的阴暗面,哪怕面对好的机会,也总是想到忧患,哪怕是在阳光中,也总是看到阴影;后者的思维总是朝向积极的一面,哪怕在忧患中,也总能抓住机会,哪怕是在阴影中,也总是看到阳光。不同的“但是”,蕴含了我们看人看事的不同视角,甚至蕴含了不同的人生。如此说来,怎样用好“但是”就是一种智慧了。   经常让“但是”引导我们转换视角,会看到生活的两面,就不至于陷入极端思维。这样心中就会少一些抱怨、偏激,多一份淡然、平和。

唐建刚
总是生病的人,可能并不希望自己好起来。 如果你总是生病,可能是你不想好起来。很多体质很差的人,免疫力很低的人,很容易生病的人,动不动就有一些小病痛,小感冒,或者痛经,腰酸背痛,腿痛,失眠等等。 就是总是自述有很多躯体化症状的人,其背后可能有一个动机:生病了,我可以理所当然的休息,或者获得关注和爱,或者逃避一些责任、社交、困境。 当你的生命中,生病成了你一个很大的苦恼,你自然没有那个精力去看到你别的地方的困境。因为生病已经成了你的主要矛盾,其他问题都得靠边站。 你不停的看病,吃药,埋怨生病带给你的疼痛,不便,但是又迟迟没有好转,可能是你的潜意识并不想好起来,去医院检查,也并非什么大毛病,或者压根就没有问题,那么生病可能只是你的策略,你逃避人生其他方面压力的说辞。 因为一般人更重视身体健康而不是心理健康,那些无法言说的心理问题,也会通过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说自己身体生病不羞耻,方便请假,也容易引发同情,可承认自己心理有病压力就很大,因为你的逻辑中,只有软弱的人才会心理有毛病,心理有毛病的人是矫情的。 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愿意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和调整,本身就是很大的觉悟。人群中看似只有你痛苦,别人都其乐融融,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痛苦,只是别人觉得这是常态,而你想找出来痛苦的根源,你在为自己负责。

游慧怡
悲观可以改变吗? 力克·胡哲,出生时患有海豹肢症,是一个生下来就没有四肢的人,但是双亲并没放弃他,给他提供了许多条件,希望他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和学习。 不过,因为生活过于艰难,总是被同学欺负,他感到人生没有希望,因此有了自杀的念头。10岁那年,他想把自己溺死在浴缸里,但没有成功。在第三次尝试溺死自己的时候,因为不想让自己的父母留下遗憾,他决定活下去。 13岁那年,他看到一篇介绍一名残疾人自强不息,给自己设定一系列伟大目标并完成的故事。受到启发的他,决定把帮助他人作为人生目标。 不可思议的是,力克·胡哲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而且没有被身体的残疾所限制,进行了许多体育运动,比如溜滑板、骑马、打鼓、游泳、足球,样样皆能,在他看来是没有难成的事。 他的乐观,鼓励着身边的人,他还踏遍世界各地,接触逾百万人,用演讲来激励和启发他们的人生。 在他看来,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其实,乐观者的生活和悲观者一样,也会有种种挫折和不如意,只是乐观者受打击后能更快恢复;而悲观者,即使事事都如意,还是会为前面不可知的灾难而忧心。 像力克·胡哲这样的人,有足够的理由悲观,但是在转变想法后,他成了一个乐观的人,并且取得了正常人也难以获得的成就。 这个故事说明:悲观是可以改变为乐观的。 悲观者可以通过学习,来变得乐观,永远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而乐观者也可以学习这个改变悲观的技术,在心情低落时拿来帮助自己。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