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探索者。心理咨询,作为心灵的灯塔,引

徐梅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探索者。心理咨询,作为心灵的灯塔,引领我们深入内心的海洋,发现那些未被触及的角落。它提供一面清晰的镜子,让我们看见自己真实的模样,理解情绪的起伏,面对内心的冲突。通过专业的引导与陪伴,心理咨询帮助我们解锁潜能,增强心理韧性,使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这不仅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的旅程,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与蜕变。

1温暖
0回答
孔德雪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刘云清
有时,男子的父母会嫉妒。他们想知道儿子生活中的任何事情,经常给新家庭制造麻烦。 他的妻子便觉得自己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并对丈夫的父母的干涉感到十分生气。当男子是不顾父母反对而结婚时,这种情况更会产生。他的父母可能错了,也可能没错。如果他们不满意,在儿子婚前还可以反对儿子的选择,但结婚之后,他们便只有一条路可走了——尽其全力促使婚姻成功。 如果家庭分歧在所难免,丈夫应当理解这些问题,不必为之忧心忡忡。他应当将父母的反对看作是他们错了,而尽力证明是自己对了。夫妻并不必顺从父母的意愿,但如果大家彼此合作,如果妻子觉得公婆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这样很显然会轻松愉悦得多。 每个人对于父亲最期望的一个作用便是:他能解决工作问题。 他应当受过职业训练,能养家糊口。妻子在这方面也许能帮他一把,而且以后孩子也许也可以。但在我们西方文化中,经济责任通过是落在男人的身上。 解决这一问题意味着他必须工作,必须勇敢,必须了解自己的职业,知晓其利弊,必须能与工作中的其他人合作,受到他们的尊敬。 其含义甚至远不止这些。通过自己的态度,他以身作则地告诉了孩子要如何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因此,他必须审视一下自己应当做些什么来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一份有益于全人类并为之做出贡献的工作。 重要的不是他自己是否认为他的工作有用,重要的是这件工作应当确确实实“有用”。我们无需聆听他的言语。如果他喜欢自吹自擂,那自然是憾事,但倘若同时他所做的事有利于大众利益,那也无甚大碍了。

冯秋涵
#周二读书笔记 斯金纳被人们看作是行为主义之父,是著名的“斯金纳箱”的发明者。 斯金纳的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在任一特定的情况下,你的行为都很可能会伴随着某种后果,比如得到赞扬、报酬或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这些后果使得你的行为在类似的情况下,很可能得到重复;这些后果被称为“强化物”。如果你的行为伴随着另一种后果,比如疼痛或尴尬,那么今后在相似的情况下,你将很少会在重复着一行为,这些后果被称为“惩罚”。 一种行为被强化后,强化物若不再出现,那么这一行为在发生的可能性将慢慢减弱直到完全消失,这种抑制过程被称作“消退”。 • 理论假设 回想一下自己的迷信行为,是否在某个时候因为迷信做过某些事情。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相信或揣测在迷信行为和某些强化性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被偶然的强化过一次两次或者几次。斯金纳称其为非关联性强化,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但你却相信这种因果联系确实存在。 • 方法 斯金纳箱(条件反射箱):由一个空的笼子或箱子组成,里面只有一个用来放食物的碟子或者托盘。研究者可以用此控制动物应该在何时得到食物的强化。早期的斯金纳箱中还包括一根控制杆,如果按下控制杆,食物就会自动出现。如果一只老鼠(早期研究使用老鼠)被放在这样的箱子里,它通过尝试错误将最终学会为获得食物而却按控制杆。 为了研究迷信行为,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15秒落下食丸,不管动物当时在做什么。可以看到这便产生了非关联性强化。换言之不管动物做了什么,每隔15秒它将得到一份奖赏。 • 结果 鸽子出现了新的行为,即便新的行为与鸽子得到食物毫无关系。然而它们表现的好像那种行为会产生食物似的,也就是说,它们变的迷信了。 接下来斯金纳想知道如果两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被拉长,则又会发生什么。他选择了一只摇头的鸽子,之后把投放食丸的间隔慢慢增加到1分钟,鸽子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直到最后在两次强化间的一分钟内,这只鸽子就像在表演一种舞蹈。 最后是消除鸽子的这种新行为,这意味着在测试箱中的强化不在继续。这时,迷信行为逐渐消退,直到完全消失。 • 结论 迷信行为并不会导致你想要的结果,但他们还是有积极的功能的。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迷信行为经常能产生一种力量感和控制感。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