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冯二玲
本我 超我 自我 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本我即欲望和本能层次的力量,超我则是规则层面的力量。本我渴望为所欲为,而超我则控制本我,自我则起着协调超我和本我的功能。对于这个人格结构还可以有更直观的理解,将本我视为一个人的“内在小孩”,而将超我视为其“内在的父母”。 “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形成于一个人6岁前的经历,基本就是这个人小时候与最主要的抚养者的关系模式的内化及现实的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最终会被他内化为“内在的父母”,而幼小的他则被它内化为“内在的小孩”。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6岁后人格就基本定型,以后可以改变,但难度很大,也就是说这个人6岁前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决定了它的基本人格结构。 那么6岁前父母对一个孩子的惩罚就会被永远根植于孩子的潜意识之中。比如你做了一次恶作剧,受到了父母严厉斥责,那这种记忆就会扎根于你的内心。如果父母相对比较严厉,你经常被父母严格教导或惩罚,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或者父母尽管不严厉,担心一些特殊的原因,你很小的时候就主动约束自己,做的像一个小大人似的,也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比如父亲太忙,妈妈多病,父母都很爱你,而你则会回报给父母以爱,很小的时候就能主动去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一来,你很小的时候就成了一个小大人,这样一个小大人会得到亲朋好友的赞扬,大家都会夸你懂事,这看似是好事,但其实这个小大人的本我被压抑了,你也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 不管什么原因,只要一个人拥有强大的超我,就很容易在面临考验的时候感受到焦虑,只是这种焦虑并不仅仅是生存性的,而且带着惩罚性,也就是他害怕通不过考验,不仅仅是害怕自己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也害怕得到惩罚。即害怕再也得不到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的认可,也是害怕得到超我也就是“内在父母”的惩罚。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似乎都变成了应试社会,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好好上学并取得好成绩是最重要的,也是家长最为关注的,那么相应的,他的超我与本我的冲突也最容易体现在这一点。于是,小时候我们很容易担心通过父母要求的那一关,而上学阶段如何通过考试这一关。这一关既是现实的父母、老师和社会对我们的考验,也是“内在父母”或超我对我们的考验。考试焦虑,特别是重要的阶段比如说中招考试高中的考试焦虑仍然是我们所体验过的最强烈的焦虑,这种焦虑深入到潜意识,最终替代了小时候被父母考验的焦虑,形成了一种标志性的焦虑,一旦我们再次遭遇考验,对自己而言重要时期的考试焦虑就会在梦中重现。

2温暖
1回答
感恩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张凤琴
我总是忍不住想看爱人(恋人)的手机信息怎么办? 咨询中经常有来访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总是忍不住查看恋人(爱人)的手机信息,那究竟应不应该看呢? 我想这其中涉及到一个隐私问题,隐私的一个特点,必要时是愿意向尊重它的人公开的。人其实不愿意把许多东西压在心里边,你越是尊重他的隐私权,有一种信任的氛围,他反而越是愿意公开,因此事实上的隐私就越少,事情必然是这样的。相反,你不允许有隐私,你不尊重隐私权,要求绝对地诚实,这样最容易酿成不信任的氛围,甚至逼对方欺骗,逼出谎言来。 曾经有朋友就是这样,他的爱人对他太不放心了,无论他上哪里,都要盘问,然后往那个地方打电话。比如说他到我家来,回家以后,他爱人必然会打电话来问,他来了没有,什么时候走的。同学们聚会,总会收到爱人的查问电话,这样做的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是他觉得家里太不自由了,就更加抵触,更加不守规则,靠谎言维持表面的平静。 所以我想,一个家庭里面,恋爱关系中,应该有基本的诚实和透明度,但是在这个前提下,还应该尊重对方的隐私权。 如果两个人真好的话,你们想要在一起度过,共同生活一辈子,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各人怎么可能又怎么应该没有自己的一点小秘密呢。互相尊重隐私权,一方面是基于爱和信任,另一方面是基于对人性弱点的理解和宽容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