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边界感: 是个体对人际交往中自我与他人界限的清晰感知和维
崔黎明
边界感: 是个体对人际交往中自我与他人界限的清晰感知和维护。边界感强的个体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能明确区分“我”和“你”,并平衡人际之间的距离。
0温暖
0回答
#
抑郁求助
相关回答
李艳武
李明老师曾经说,心理学的尽头是哲学,对此我深有体会。当我们莫名的烦躁不安脾气暴躁时,不妨停下来问一问自己的内心,究竟在呼唤需要什么。有时候我们想要的太多而不可得,因为人心理能力,精力体力有限,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有限的事,所以会考验我们的智慧。我们要能着眼全局和长远,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全力以赴地做好即。可可现实中会出现欲望超过能力的情况,此时外在表现纠结、痛苦。静能生慧,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够有足够智慧去把想做并应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快更好。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李有军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 它处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具有多方面不稳定的特点,会严重影响个体的情感、行为、自我认知及人际关系等。 主要特征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常从极度亲密迅速转变为极度厌恶,对他人的看法易极端化,非黑即白。 自我认知不稳定:对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目标缺乏清晰稳定的认知,可能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情绪波动大:情绪容易强烈且快速变化,可能因小事引发极度愤怒、焦虑或抑郁等情绪,且难以调节。 冲动行为:常出现冲动行为,如暴饮暴食、滥用药物、鲁莽驾驶、自伤等,缺乏对行为后果的考虑。 慢性空虚感:长期感到内心空虚,缺乏充实感和满足感,常通过寻求刺激或建立不稳定关系来填补。 害怕被抛弃:对被他人抛弃有强烈恐惧,会采取极端行为避免,如过度依赖或控制他人。 形成成因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在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患者亲属中患同类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 童年经历:如童年时遭受过身体或性虐待、情感忽视、父母离异等创伤,可能会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增加患病风险。 大脑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发生有关。
那晓旭
自由不是让孩子胡作非为也不是没有边界 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须的生活经验
王昱杰
来访者来咨询,咨询师会陪着来访者抽丝剥茧,一点一滴地找回那些被遗忘的记忆和没有被意识到的情绪感受。 随着对自己内在世界越来越多地看见和体验,来访者会了解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因为各种不得已而变得支离破碎,进而深刻理解自己是如何成长为今天的样子。正是对自己这份全然的理解和体验,让我们知道痛苦、自卑、悲观不是我们要消灭的敌人,而是需要接纳的自己的一部分。我们因此获得了面对痛苦的力量,得以抛开限制,看到自己原本的样子一他不完美,却是完整的,也是可以随时启航的!
金会芝
我们为什么通过物质攀比来提升价值感 ?价值感是人的生命之火,是内在的原动力。人是因为自己好, 我想更好 。而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我下决心要好 。当一个人在这个年龄段 他的价值感无法满足他心里的需求 ,在心理学上价值感相当于被爱,也就是在他内在精神世界里 他这种被爱的感觉没有那么清晰 ,不强烈,就是缺爱 ,缺少力量。还有一点就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 ,家长在这方面给了他太多的引导, 他在这方面有感觉 而在其他方面缺少感觉 。由于从小缺失爱 缺失价值感 于是在外在的世界中寻找价值感 ,寻找物质刺激 ,这就是攀比的来源 。
朱艳秋
阿伦森效应(得到赞扬就开心,失去赞扬就灰心) 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表现为人们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而不喜欢那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案例:工业区大院里有个大旧油罐,中午放学后孩子们都喜欢到罐子里蹦蹦跳跳,声音扰人,很多人劝阻都无济于事,小孩反而愈加闹腾。一天,一位老爷爷说,我们来打个赌,谁跳的最大声,谁就可以拿到一把玩具枪,结果果然获胜者成功拿奖。第二天,老爷爷把礼物改成了两颗奶糖,孩子们没多大兴趣,敷衍的跳了跳,胜者拿走了奶糖。第三天,老爷爷把礼物改成了两颗花生,结果孩子们不愿意了,纷纷表示“不玩了,不玩了,没意思,要回家看电视去”。老爷爷通过巧妙的心理弱化效应,竟然把困扰大家的“熊孩子闹腾”解决了。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