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问答已经去了别的星球
相关回答
许珂
许多的来访都会疑惑自己到底是什么类型的人格,或是不是正常的人格,还是有人格障碍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说说: 一、概念 人格或称个性,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人格的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特异感觉,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在成年后有所缓和。 二、病因 遗传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心理因素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环境因素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肖洁
和女儿聊天时,我问她们在大学里谈论各自的父母吗?女儿说“同学们都只谈妈妈,没有人谈论爸爸;除了我,我谈论妈妈,也说了爸爸做饭特别好吃。”看来,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位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情况很严重。   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真的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你付出多少,就会从孩子那里得到多少。大部分家庭都是妈妈带孩子,所以妈妈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孩子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无论妈妈给孩子带来的是愉快的体验,还是伤心的感受,妈妈至少在孩子心里有一席之地。   大部分家庭中,爸爸就好似一个房客,白天不着家,晚上回家吃饭睡觉,跟孩子毫无互动。即便有互动,要么不痛不痒,要么暴风骤雨。   不仅如此,大部分爸爸把养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了妈妈。很多爸爸经常会说:“我负责赚钱养家,孩子交给老婆管。”好似,钱可以解决所有亲子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虽然角色不同,但是各有各的重要性。在家庭当中,妈妈代表温度,爸爸代表高度。通俗地说,妈妈负责孩子的生活,爸爸负责孩子的学业和成长。   有研究发现,爸爸的缺位会导致孩子的学业问题、成瘾问题。所以,爸爸们千万要重视自己的角色和重要性,再忙也要回归家庭,回归到孩子的身边。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讲述了忙碌爸爸也可以通过各自独特的方式陪伴孩子,给与孩子成长的滋养。如果爸爸们再不关注、关心你的孩子,孩子回馈你的就是不让你出现在他们生活的每个片段,别让悔恨不已成为你心头的痛。   给爸爸们留一个家庭作业:请你给孩子写出10条优点,做出精美的卡片,有条件的当面分享给孩子听,没条件见面的通过电话读给孩子听。让孩子感受到他(她)在爸爸的眼中、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和美好!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