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给你发消息为什么一个小时才回” “你今天回来那么晚是

苟亚锋
“我给你发消息为什么一个小时才回” “你今天回来那么晚是不是不爱我了” “你不说话是不是觉得我烦” 这些对白常常出现在依恋人格的口中,而长期处于焦虑性依恋中,会让人逐渐失去获得安全稳定爱的能力。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他通过观察分析婴儿对父母的依恋模式,总结出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三种依恋模式,分别是安全性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性依恋。

1温暖
1回答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冯二玲
一风烛残年的老者,执杖上山,向星月禅师请教:如何才能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长生不老。星月禅师向他敬了一杯清茶,就带他下山了,直接来到一个大型的剧场,观看一场非常感人也非常悲壮的传统剧目。   雷鸣般的掌声里,剧目终于落下了帷幕,许多人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星月禅师问身边的老者:“该剧如何?”   “太好了,太感人了,太圆满了!”老者激动得一连串地说。   “怎么感人?怎么圆满了?”星月禅师慢悠悠地问。   “剧情的细节感人,结尾又那么圆满!”老者颇有心得地说。   “但是,”星月禅师微笑着说,“这出戏如果接着演下去,无休无止地演下去,你认为如何?”   “这样就很圆满了,再演下去反而拖沓了。”老者非常投入地说,“什么戏也得有个结尾,哪有无休无止地演下去的道理?”   “如此说来,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星月禅师依然微笑着说,“阅尽人间春色、体味生命的美妙,能够善始善终,也就是一生一世的圆满了,生命也和剧目一样,没有无休无止地存在下去的可能。。。。。。谢谢老人家给我的启发!”   老者先是一楞,接着哈哈大笑,伸出大拇指说:“星月禅师不愧是高僧,我服了你,也不再恐惧生命的结局,对人的生死有了通透达观的彻悟。”   常言说人生就是一场戏,这出戏的精彩与否,不在于剧目的长短,不在于舞台的优劣,而在于剧情的演绎和结局的圆满。而所谓的圆满,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三分三解-----悲欢离合各有三味,成败得失自在人心。

邱蕾
你玩过灯影游戏吧,用手比划出各种形状,通过光打在手上,然后投成影子,这个可以投影成小兔子,小狗等形象,而人心的投射也是类似的原理,比如,一个人对外部评价比较在意敏感,对于进入陌生的场合会有焦虑情绪,担忧自己的表现的不够好,会被人议论评价。其实,这就是一种投射,是自己内心中觉得自己不够好,把对自己不够好的评价投射到外部环境,投射到别人身上,才会担忧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就像你的手比划出来的影子,投到墙上,看不出是手,看到的是小狗,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对面这个人,真的说出了评论的话,那么,这种叫投射性认同,这个过程,对方认同了你的投射,帮助你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攻击,换句话说,你发出了一个信号,勾引对方配合你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攻击。所以心理圈有句著名的话叫,是你教会别人怎么对待你。相反,如果你内心安全笃定的认为自己是好的,也不会在意外界的评价,甚至恶意的评价也不会伤害到你,因为你不会认为那是你,别人给你的评价是别人内心的投射,你不认同这个观点,就不会感觉被伤害了。 还有一个例子,有个日本人特别擅长低价旅行,他用这样的办法,去过很多国家,也没花多少钱,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是因为这个人会特别挑选特殊时期去旅行,比如,在法国闹全国大罢工的时候去法国,在全球闹新冠的时候,去没有封闭的国家旅行。通常在不安定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的选择是避开危险,但是这个人却会反其道而行,趁着大家都不出门的时候,机票酒店价格都非常便宜的时候出行。那么,他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他不害怕吗?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个人内心的安全感大概率是极高的,甚至到了投射过度的程度,他把自己内心的安全感投射到外部环境中,认为这个环境是安全的,才会特意挑选这个时间去旅行,旅行这件事需要松驰的心情,去享受过程,如果内心没有这种安全感,硬选这个时间段去旅行,也会因为过程过于担忧而导致旅行的感受大打折扣。不知道这个人的安全感从何而来,也许是某次正常的旅行中,他遇到了当地发生某个公共安全事件,但是现实的反馈并没有造成不良影响 ,提高了他的安全阈值,所以他才会得到这么一个经验,也许,他本来内心的安全感就很充足,可以对不安全的环境进行安全投射,进而在不安全的环境中也能享受旅行的过程。 人对外部的投射和现实的检验,是同时出现、相辅相成并行的两个东西,地震中撤离到安全环境的人们,会因为刚刚遭受的不安全感而把安全环境投射为不安全的,会格外的警惕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