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们的潜意识投射 ---如何做回完整真实的自己 法则四:
蒋营宜
我们的潜意识投射 ---如何做回完整真实的自己 法则四: 你约束别人,自己也会被约束。 你越恨就越束缚,你越爱就越自由。
2温暖
1回答
小板
温暖了
相关回答
郭立艳
如果父母在教育和生活上过分要求、斥骂、责打并忽视孩子,孩子的处境会变得困难,小孩没有能力判断父母行为的对错。从小孩的角度看,父母是高大的,是不会犯错的。如果父母吼骂或者殴打孩子,孩子不会说:“爸爸一点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愤怒,他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反之,孩子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犯的错,所以爸爸才不喜欢他,才会打他。 在出生后的前两年内,孩子通过自己的感觉识别他们是否受到欢迎。对婴儿和幼童的照料主要体现在身体上。喂食、洗浴和包裹。另外也有一点也非常重要—抚摸。孩子通过照料者的抚摸,饱含爱意的注视以及声音可以获悉,他是否受到世界的欢迎。由于孩子在人生的前两年完全依赖父母,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产生了所谓的原始信任和原始不信任。 “原始”表示这是一种深度的存在经验。这种经验会深刻地印在我们的身体中。那些已经拥有原始信任的人,会有意识地体会到来自内在的自信。这是信任他人的基础。 而那些没有原始信任的人,内心深处是不自信不安全。因而也很难去信任他人。如果一个人建立起原始信任,他会经常处于阳光小孩模式。 反之,如果没有建立起原始信任,那么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被阴影小孩所控制。 摘自《给内心小孩找个家》
陈维军
有些人,总能在垃圾堆中找到宝藏; 而有些人,总能在宝藏里面找到垃圾。
冯二玲
第503天 心 理 边 界 很多人际关系的问题,往往是由于我们对心理边界的认知不清晰而导致的。 所谓“心理边界”,其实就是个体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了解,包含了自身的权利,自身的空间,自身的喜好,还有自身的思想和观念等,一系列由个体创造和建立的综合自我认知的构成。 根据这个心理边界,你很清楚知道,哪些事情是可控,哪些事情是不可控。于是你就做一些可控范围内的事情,避免去做哪些不可控的事情。 由此,这个边界就会被分为两部分: 边界内的事,属于能被自己掌控的部分,是自我的心理边界。 边界外的事,属于无法被我掌控的地方,是他人的心理边界。 一旦你把属于边界外不可控的事情,当成是边界内可控的那样去干涉,这就越界了。很多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就是由此而发生。 例如你身材肥胖,你对此不满意,那你无论怎么挑剔自己的身材,这也是属于你边界内的事情。你愿不愿意干涉自己,完全由你自己掌控。 但是,如果身材肥胖的是别人,你对此不满意,那么当你去挑剔对方的身材,对对方指指点点,这你就越界了。 别人的身材,并不是你自我概念的构成一部分,你无法控制,但你却跑去干涉自我边界以外这个不可控的地方,就会给别人带来无尽的困扰,影响到彼此的人际关系。 因为你可以控制的地方,就是远离这个身材让你觉得不满意的人;或者远离不了,你可以选择控制自己的言行或心理感受,这都是你边界内可控制的事情。 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接纳无法改变的事情,这就是心理边界的核心观点。
回智
在婚姻中,我们是一起成长,还是彼此消耗?你如何看待婚姻中的个人发展?
张凤琴
《菜根谭》中说:“迷则乐境成苦海,醒则苦海为乐境。”境无苦乐之分,唯心所造。 当一个人迷失自我时,整日浑浑噩噩,痛苦迷茫,人间便是地狱;而内在觉醒后,事事清晰通透,喜乐清静,人间即是天堂。 其实,所谓觉醒,就是自我不断内求的过程,本质上,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经历这三次觉醒:认识自己,修炼自己,善待自己。
赵莎莎
权力型: 权力型人格者会给人一种TA是理所当然去驾驭和控制的感觉。 TA在跟别人打交道时会有意无意地“得理不饶人”、“攥着长把头”。 或者在跟别人合作的时候,TA总想“拽着刀把儿,给别人递刀刃儿”,把风险和被动交给别人,把安全和控制权留给自己。 这样的人不能很轻松平和地跟人相处,总是不由自主地占据控制位置,想方设法地挑剔指责别人,拿捏住别人,甚至会颐指气使、居高临下地指使别人。 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打交道,往往会把关系抓得太紧,反而会导致关系紧张失控,越有失控感就更想抓紧,不断反复,就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 如果遇到反权力型性格的人,就会不服气,觉得TA是个“能不够”,令人讨厌的家伙。 权力型人格的行为特点并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当事人却由不得自己,总是莫名其妙地抢占上风。 这并不是病态,而只是一种倾向性,一种人格类型。在社会群体心理中,领导者角色是一种必需品,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好领导角色是个很重要议题。 所谓的权威,就是一个人的气场上能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权利地位的威严感,这种人的性格里就会无形中透出来的一种“霸气”,对于担当领导角色来说这就是性格的优势,其原理是权利型的投射性认同。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