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问答已经去了别的星球
相关回答
李静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心理咨询课上教授讲的“心智化”概念。 心智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最早由英国心理分析学家Peter Fonagy,和他的研究小组成员-同为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的Mary Target和 匈牙利发展心理学家Georgy Gergely提出。它是基于 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发展而来,它强调依恋系统并不局限于自身,而是作用于促进人类婴儿发展出对于内心世界的表达。心智化这个概念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有助于依恋发展研究、神经生物学研究等不同的领域,同时对于临床理论,特别是对于边缘型障碍也有贡献。一些临床工作者从心智化理论发展出特殊的治疗手段,他们称之为“心智化治疗”。 “心智化”,来源于英文单词“心智”,指的是心灵,内在心理行为。它被看作是认识自我和他人心理和情感状态的能力,并认识到人类的行为是“意识状态”,人类这种“将心比心”,把情感和思想纳入对于行为解释的能力,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即使是最聪明的灵长类动物的特殊能力。 心智化的两种状态: 1、内隐(非语言)的状态 这是一种非常快速的,自动化的,本能层面的反应状态。比如,我们见到一个陌生人,我们马上就会有厌恶,排斥,或者舒服,温暖等等一瞬间的反应。这种自动化的内隐的心智化的运作过程,大部分是在潜意识层面唤起的心理活动。 2、外显(反思性)的状态 这是一种更慢的,有意图的反应状态,例如当我们有意识的去思考和解释那个人为什么皱眉时,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心智化可以帮我们: 1、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2、建立安全的依恋来缓解压力 3、理解自己 心智化进行的好,就会产生好的依恋类型,心智化进行的不好,就会产生早期创伤,影响成人以后的认知图式。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