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们一方面想强大 一方面又讨厌或者回避变强大的过程 那么

陈瑶琴
我们一方面想强大 一方面又讨厌或者回避变强大的过程 那么,我的确是,到达不了强大 没有哪一个生活的战士 不是从暴风雨中活下来的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穆华
今天是第三种关于价值观,今天这个观点发布,会得罪人吧! 第三种失去的东西:正确的价值观 这一点其实说的是,你越看重物质追求,就越容易抑郁。这虽然听上去有点像喊口号,但是科学实验已经证实了这个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卡瑟(Tim Kasser)曾经对这个问题反复进行过研究。他先是调查了300多名学生,又评估了140名18岁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又到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调查了那里的100名居民,还对200个人进行了一项长期的跟踪研究。最后,所有的调查和研究都显示:人们越是看重物质,越是为了物质目标而奋斗,越容易焦虑和抑郁。 后来,别的科学家在英国、丹麦、德国、印度、韩国、俄罗斯、罗马尼亚、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拿画画给你举个例子。如果你在画画的时候觉得开心,想要去画画,这叫做“内在目标”;如果你想要成为有名的画家,画画卖钱,这叫“外在目标”。 当你追求内在目标的时候,你就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也就是一种“忘我”的状态。这个时候,你连自己都忘了,更不会在乎别人对你怎么看,这时候你就会感到真正的快乐。相反,如果你追求外在目标,不断地关注能拥有多少物质,你就会特别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一旦你开始在意别人怎么看你,就会让自己产生压力,导致焦虑,长此以往就会抑郁。 但是现在,都在宣扬一种物质至上的观念,提倡一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说白了就是三个字,“买买买”,你能买来名车名包名表,就是幸福。对这种价值观,作者给了一个比喻,叫做“垃圾价值观”。作者说,就像“垃圾食品”一样,这种价值观味道不错,但是没有营养,时间长了还会损害你的身体。

曲红艳
我曾写过一句话是: 时间能治愈的,都是自渡的人。 生而为人,不在于征服什么,而是承受什么。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挺过来,人生就会豁然开朗。 这其中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不是靠别人,最终其实还是靠自己。 是自己哭过痛过,是自己失败过绝望过,是自己一遍遍觉得可能真的不行了,然后又强撑着让自己一点点站起来。 看着镜子中那个憔悴的自己,心碎成了一片片,然后又一点点自己缝补起来。 落在一个人一生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而所有这一切,也许就是四个字: 人生苦短。 因为这苦和短,人们马不停蹄,一意孤行。 看尽人情冷暖,尝遍酸甜苦辣,自己的心境,是在生活中趟出来的,是在时间中磨砺出来的。 非要自己亲自去走,非要亲自把自己打破打碎,然后再重塑,重新捏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所有治愈,都是自愈。 人只可自救,哪怕救无可救,也要重头再救。 走过命运的坎,走过时间的河,生活总会让人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只要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所以,还是要对自己有点信心啊。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在漫长的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你其实原本可以。 我知道你可能没那么坚强,我明白你也想找个人靠一靠,但别忘记,苦是自己吃的,路是自己走的。 时间终究能教会你轻描淡写。 人生这道题,怎么选都会有遗憾,所以,就把心掏出来缝缝补补,一觉醒来又是信心百倍。 活着,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渡人是格局,自渡是能力。 所有治愈,都是自愈,他人爱莫能助。 学会给自己撑一把伞吧朋友,不要一直站在大雨里被淋湿。 只有自己走过的,才算数。 只有自己爱过的,才是爱。 只有自己走过的路,才是治愈的路。 也是自愈的路。

王义丽
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也即个人成长的具体目标和基本标准是什么,这是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首要问题。 罗杰斯认为,咨询师和当事人的个人成长目标是相同的,“在我看来,个人最想达到的目的,他在有意和无意地追求的目标就是成为他的真实自我”。因此,如果咨询师不能成为真实的自我,也无法帮助当事人成为真实的自我。 1、具体来说,成为“真实的自我”,意味着对经验的开放。经验的开放是与自我防卫相对立的。在现实生活中,基于道德规范、社会价值、教育要求、他人期待等社会因素,以及维护个人自尊、保持情绪平衡等心理因素,使得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为克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焦虑,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防卫,如刻板印象、非理性信念以及对某些特殊的人、事、物的敏感和强烈情绪。个人形成的自我防卫,越是丰富多样和坚定顽固,越会使个体形成保护自己的坚硬防护,将自己与真实的自我隔离,形成各种各样人格面具。 2、成为真实的自我,意味着“对于此时此境存在于自己内部以及环境中的真实保持意识的开放性”’,这样个人在面对现实生活和冲突情境时,就能对各种经验保持开放的姿态和持有更加现实的态度。 3、成为“真实的自我”,还意味着形成自己内在的评价源。如果个体总是简单地用社会和他人的评价标准来看待事物,用他人是否满意来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他是无法倾听自己的意愿,满足自己的需要的。 4、成为“真实的自我”的个体,将不再仅仅依赖别人的标准生活、依赖别人为他做出决定和选择,而是在了解社会标准、他人评价的基础上,认真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了解什么才是表达真正自我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自己做出决定。 4、成为“真实的自我”,还意味着成为过程的意愿。个体有更强烈的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在经验中不断生长的意志和愿望,主动参与到一个流动的、前进的发现自己的经验之流中,把自己看做是一个生长的变化过程,而不是成为一件标准的产品或一种凝固的状态,一种特定的人格。他“倾向于放弃这种生活中一定要达到的某种确定的目标,转而接受自己是一个生成、成长、流动的过程。”’因此,更加注重成长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和自我觉察,更能忍耐漫长的经验积累、持续甚至终身的学习过程。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