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来看看自己在对待个人感情和私人关系时,是否有以下表现:

彭充
来看看自己在对待个人感情和私人关系时,是否有以下表现: 1. 很容易进入一段关系,在未深入了解时就笃定可以共度余生,或者表现出强烈的爱慕及渴望,甚至为对方进行不匹配彼此认识程度的付出; 2. 在关系中用甜言蜜语去讨对方欢心,比如“你很特别”、“你是第一个让我……的人”。但回避真诚、深度的交流; 3. 在关系中营造紧迫感,比如,只给对方很短的时间决定要不要在一起。但遇到严肃的事情,例如见父母时,又会一拖再拖; 4. 对方一旦接受了追求,热情会迅速变淡。不再费心做和最开始同样的事,转向其他目标。无论对方做出怎样的努力,也无法让你对这段关系表现出从前的热情和兴趣; 5. 毫不避讳地谈起自己的过往情史,说自己有多么轻而易举地获得女性的爱,又如何洒脱地将她们抛弃,这种吹嘘会让尊重女性的人感到不适,但自己却毫不在意; 根据以上特征和历史人物启发,小说家Peter Trachtenberg将这种行为赋予了一个新的名词“卡萨诺瓦综合征”(Casanova Complex)。

1温暖
0回答
蒋营宜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刘芝
网上看过一个故事,印象特别深刻。 女孩从小备受父母疼爱、呵护,虽然家境一般,但衣食无忧,别人有的她也有。 可即便如此,她整个成长过程中总是很难开心起来,每次有想要的东西,都觉得很有负罪感。 甚至填报志愿时,都不敢随心所欲选自己喜欢、擅长的中文专业,被迫读理科。 深究其原因,就是她不管做什么,得到什么,父母都会给意见,提醒她: “看,家里最好吃,最好用的都给你了。” “你想要什么,爸爸妈妈再辛苦,也会努力帮你争取到。” “就报理科吧,文科读完出来不好找工作,别像妈妈一样,一辈子只能当个普通会计。” 一字一句,听起来都是爱。 可女孩心里特别堵,不舒服。 吃的肉不香,买的书包也不好看,就连读书,都觉得是别人的任务,没有自己的人生。 很多孩子不是缺失父母的爱,而是享受父母的给予时,总有很沉重的负罪感。 尤其是父母那一句句“为了你”,说起来轻巧,却是压在孩子心头上的千斤重。 心理专家武志红这样评论道: 当父母使用“我是为了你”这句话时,潜台词就是“一切责任和其中的‘坏’,都将由你承担,而我是好心的,所以要被免除一切责任和愧疚”。 换句话讲,父母旗帜鲜明宣告自己为了孩子,辛苦操劳,付出了一切。 万一孩子做不好,达不到预期,那是孩子的问题,和自己无关。 这种自我牺牲的“伟大”,是一种情感勒索,以最直接的委屈,给孩子以最深的愧疚。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