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问答已经去了别的星球
相关回答
朱丽
曾经听一个女生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小学时,天天自己去上学,有一天突然绊倒了,妈妈突然从身后跑过来,抱住自己,女生才知道,原来妈妈每天都跟在自己的身后,默默的看着自己啊,从此以后,她内心之中有了更多的踏实和安定,她知道自己身后有妈妈温暖柔情、坚定呵护的目光,帮助她抵御了风霜雨雪,构建了安全的保垒,多年以后,她进入公司高层、家庭也美满幸福,她知道,母亲慈爱的目光稳稳的托住她,让她不忧亦不惧。 在生活中,发现会有很多人没有安全感、不敢真实的表达,面对别人的目光是躲避的,想靠近又不敢靠近,敏感、担心别人的评价。我们常常渴望他人看见我们,当别人的目光来临时,又仓惶逃窜、不敢面对。有的女生在常人眼中是漂亮的,但是自己的感觉中却是丑陋不安。另外一些人可能象舞台上 的明星,需要别人的目光确认存在感。 为什么每一个人接收到的目光不一样,感受到的目光不一样,发出的目光也不一样。我们对目光的感受缘于婴儿期,母亲是如何看我们,在母亲的目光中我们确认了自己。母亲的目光就像一面镜子,有平面镜、放大镜、哈哈镜,不同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夸张的、扭曲的、禁忌的自己,影响着今后对自己的认知和生活。 咨询师所做的工作,就是成为来访者的镜子,通过不断的反馈、镜映,让来访者看到真实的自己,既不压抑,亦不回避。

吴苏艳
朱丽娜
家庭心理学家、家庭系统治疗的奠基者Murray Bowen提出了自我分化这个概念,指的是一种能够分辨感受和事实、情绪和理智,并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自我分化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能够在外界压力下坚持自我。 高度自我分化的人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能够看清他人对自己的影响,不会把别人的感受当做自己的感受、按照他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不会仅仅因为他人不满意就改变自己的选择。相反,低自我分化的人在关系中常常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 一个极端是“情感融合”,与重要他人(如父母、伴侣)过度纠缠。在这种状态下,在关系中没有边界,情绪无时无刻受到他人的影响。为了能保持“融合”的状态,人们往往会不敢提出和对方不同的看法,依靠取悦对方来保持一致,或者强迫他人和自己保持一致。 根据知乎提问的这位女生的描述,她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就很接近这种双方都低自我分化的情感融合。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低自我分化的另一个极端:“情感隔离”,即回避与对方建立联结的刻意疏离状态。 为家庭关系的过度纠缠而痛苦的人也可能会走向这个极端,决定「远离」消耗着自己的父母,否认家庭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甚至会由于害怕在关系中被吞噬而进一步逃避与其他人的联结,以实现一种“伪独立”的状态。 这种被迫的「远离」不仅在亲密的家庭关系中非常困难,也很可能会在“靠近or远离”的挣扎下让双方的矛盾激化,陷入更深的纠缠。 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逃离了原生家庭,与父母不再联系,但那些被伤害的经验仍然存在于头脑中,以各种方式微妙地影响着余生的重大人生决策。 相比简单粗暴的「远离」,实现真正的自我分化才是更加有益的。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