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所谓“问题”,只不过是还没有走过的路而已

那晓旭
所谓“问题”,只不过是还没有走过的路而已

2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相关回答
郑庆艳
如何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 怎么去面对这个挫折,怎么去战胜这个挫折,我们想到哪些方法,那么抗挫能力低的人,要么崩溃,也可能是情绪的暴躁,直接逃避了。 为什么有些人的抗挫能力比较强,有些人的抗挫能力比较弱,其实跟家庭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为什么?因为一个人他的成长,他最初的抗挫力就是来自于家庭家长的态度,但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甚至觉得这就是导致孩子的抗挫能力差。 关键词:全能感,因为这个父母在努力的维持着这个孩子的全能感。 共情他:这是孩子内心里面伤心的点,我把这个点它说出来了。 要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挫折不是真实的挫折,而是我内心当中认为这件事对我来说一定能做好。一个人的抗挫能力它其实需要挫折的,但在这个挫折面前,当父母告诉他你一定可以做好,你有这个能力,这种体验反而会让这个孩子没有办法去面对这个挫折。 当一个孩子出现这种感觉的时候,你能不能含容这个部分,能不能接受这个部分,能不能理解这个部分,这点非常重要。 总结,两点; 第一、包办,包办有一个前提是他觉得孩子不行,于是你越包办孩子觉得自己不行,这个孩子越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 第二点、就是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他的心情,他的负面情绪是极其正常的。 第三点、你一直在告诉孩子,世上无难事,就是让孩子活在一种全能的幻想当中。 课程中的例子让你看到,其实有时候我们更平和的,更理解的去面对这个事情的时候,孩子是自己能站起来的。因为,经历挫折才是对挫折的最好的一种教育,人真的就是越挫越勇,但是这个挫,他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个挫,它里面附含着我们如何支持,如何理解,我们如何陪伴。

冯二玲
第531天 正 念 正念是佛教提炼出来的,因为佛是无价的,没法收钱贩卖,只是随缘布施叫做功德。国外经过研究觉得挺好而且还能够改变脑结构所以就包装成正念,变成一个可以贩卖的商品。 正念讲止语,人类因为语言而产生智慧,而静又是超越语言的深层次智慧,有两个词一个是觉知,一个是此时此刻。觉知自己的心,把心放在此时此刻。真正的丧失和沉沦的是道听途说与人云亦云,我们要做自己心的主人,听从自己身体的感应,觉知自己的心,并一次一次调整自己的觉知力,不把他人,甚至自己的一切作为自己的旁观者自己也是他人,自己不存在了,当作彼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劫难,也都有每个人的快乐。不看他人错误,不标榜自己。修炼自己的同理心,悲悯心,注意力,情感容忍度,接纳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平等心,学会去观察的能力,明白自己的需要,学会不知道,保持着对幸福的展望,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痛苦。 基于这一点正念是自我的修炼,而基于这一点助人者学习的话很容易走上的极端就是面对他人会冷漠。所以这个必须调整好,真心去懂得别人关注别人而不给别人留下痕迹,自己也不要背着问题,不背着成就就好。抱着这个心态去做,而不是抱着这个心态去观望。 正念讲究出离,而出离不是不理尘世,而是身处物欲亦能不起执念,不执着也就是不执拗,帮助别人也不是给予,而是挖掘他人给予的能力,温暖的心,慈悲不是同情别人,而是帮他找回他本来的自己,对人对事业真正的好和努力还有精进,不是日夜不眠的努力,嘴上不停的说话,而是不再轮转心意,专一,执着,觉知自己的注意力。而这些都是基于自己真正的愿意和喜欢,不能被他人言语左右,不能被昨天的经验左右,不能被当下的困难左右,不能被未知的未来左右,活在当下此时此地。 放下他人,放下昨天与未来,甚至放下当下。都不是放弃前行,而是安住当下不起情绪好好生活。最好的朝拜是由恶向善的转变,真正的出离,不是孤坐禅堂而是不再执迷高与低的幻觉。真正的成长不是成熟,而是回归单纯、干净、自然,真正的解脱不是远离是非痛苦,而是面对是非痛苦仍然无惧迎接说声欢迎你,正念不是念多少是念与不念都能觉知此时。正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亦不是现在的样子。

刘石磊
这种考虑,和心理治疗师决定要结束一段咨询,既是让自己放下这一段咨询,更是对来访者的一种信任和成就。如果只是简单的因为可以让来访者继续依靠,就把心理治疗一直做下去,是太欠考虑。 很多心理治疗终结的一个成果之一是:来访者症状的消失。然后,这里面又有一个值得玩味的部分,最好不要在来访者某个长期存在的症状一消失后,就马上结束治疗,因为还是需要好好谈一谈,症状消失后感觉怎么样。 比如说,有人常年幻听,幻听消失后说“好像失去了多年的朋友”。这种心情不难理解。症状消失无疑是好事,但也会让人觉得好不寂寞,或陷入不安。花一段时间,和来访者就这种心情好好谈谈,寂寞和不安会渐渐地消失,这就好比是“失去一个朋友,我们需要有一段哀悼、适应地过程”。 同样的,长程咨询或治疗,在临近结束的时候,大家都会感到不安,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内心状态。有些来访者甚至为了不要结束,特意再“寻找”新的所谓问题来谈,在专业上,我们会说“分离焦虑”。面对分离,我们都会不舍和焦虑,在这个治疗的最后,这恰恰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议题,如何去面对关系的分离。这辈子,每个人生命中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分离。 而且,治疗终结,实际上并不是断绝关系,甚至可以说,正因为关系变得很深,反倒没有必要总是见面了,来访者在自己内心深处,已经有了治疗者的形象,不再需要跟一个存在于外界的治疗师频繁见面了。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