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第521天 自体的虚

冯二玲
第521天 自体的虚弱与坚韧 我们得学习尊重自己的虚弱,谁都有承受极限。自体的虚弱感会带来恐惧和羞耻,我们不愿意承认与面对,于是选择了硬撑,直到身体和外在现实崩溃。 人们容易接受身体的虚弱,难以接受心灵的虚弱。因为我们把身体视为了 “我”之外的东西,而心灵就是“我”,“我”是虚弱差劲的,会有羞耻感。 和自体的虚弱相对应的是自体的坚韧。自体的坚韧就是强也可以,弱也可以,不管强弱的感觉如何侵袭自己,都有一个基本的感觉,那就是“我能行,我能基本掌控我的人生”。 当不能直面自体的虚弱时,不仅可能会制造出非常复杂的心灵世界,还会有自我欺骗,会把“我不好”这个信息投射到外部世界,变成“你不好”。一个心灵虚弱的人向心灵强大的人找依靠,是从自恋走向依恋的开始。和自体虚弱相对应的是自体坚韧,所谓坚韧就是不管强弱的感觉如何侵袭自己,都认为“我能行”。

3温暖
0回答
龚培军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刘云清
不要将血缘关系神圣化。 因为血缘并不必然的带来爱。 健康的爱是一种人格的能力,对人格有要求。而本能的爱,只能打上引号,因为确实会给另一个人带去伤痛。 如果我们不能面对这一点,我们永远都无法超越亲情的枷锁,去谈论和直面我们的创伤。 在前面的分析里,如果一个父母能抵挡住内心的超我要惩罚他的声音,将“不好”放在自己的部分,为孩子挡住一些,那么这样的父母还是有不错的父母的功能的。 尽管他不完美。尽管他也会给孩子带来创伤。 但是很多很多父母,从人格发展角度说,实际上还是极为匮乏,人格组织有很多问题的“创伤儿童”,所以在生活中出现了不可控的事情,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在成长出展现出一个人正常的本能、人性、不够完美的部分时,父母此时面对自己内在的可怕超我(父母的父母赋予的),都变成了孩子,面对审判,他们无意识的将“坏”扔给孩子,将“好”留给自己,拼命教育孩子,做一切能做的事情,实际上是为了向内在的超我(父母的父母)证明,“你看我多么努力”,希望自己被超我理解,被宣判无罪。而这么一来,“你犯了错、你不努力、你不应该被原谅”就被扔到了孩子的心里。 如果父母还是孩子,那么孩子又由谁来看顾?我们对于挫折的耐受空间、对于不完美的接纳能力又由谁来培养呢?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