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大学时,为了留住他在身边,她献出了她的第一次。 毕业了,

徐驰
大学时,为了留住他在身边,她献出了她的第一次。 毕业了,为了留住这个爱的人,她与他结婚了。 几年后,为了让这个人回心转意,她为他生了孩子。 再过几年,当婚姻和孩子还是留不住这个人时,她自杀了。 多么凄美的爱情故事。多么无情的男子,多么痴情的女子…… 但是,她真的爱这个人吗? 亲爱的,那不是爱,那是恐惧! 就是这样的模式,让你成为安全感的奴隶,让你陷入害怕失去而又无法全力掌握的无穷焦虑。 很多人想通过婚姻找到一种安全感,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会看到很多离婚的案例,都是因为想要找到安全感,而无法得到安全感。安全感绝对不是来自婚姻,因为对方不是一个港口,也不是一个被物化的东西,而是一个活着的人。所以,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如果不能,就去努力的创造这种能力,否则这样的婚姻基本上注定都是失败的。 你可以爱爸爸,爱妈妈,爱他和她,爱小猫,爱小狗,但是这一切都从爱自己开始。因为所有的爱都是从你身上表达出来的。 那些打着爱的旗号的伤人者,自残者、伟大牺牲者,没有发现,那其实不是爱,而是恐惧。安全感狞笑着奴隶你,然后用你去毁掉你身边的人,毁掉你的生活,然后在人群中寻找下一个受害者。 不要问他为什么没有给你安全感,那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安全感! 只要你内心坚定,只要你先相信:这个世界没有谁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7温暖
0回答
阿白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刘云清
(知某乎的祭鱼)我们自出生以来,太习惯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或者就像福柯说的以自己之前“被规训”的视角和思维模式来看待世界。因此我们就(自然地、本能地)认为世界就应当如何,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一生都是处于这个阶段,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大多数人都是形式逻辑的典范,辩证逻辑的障碍”。 随意举一些例子吧——男人应该主动、承担、沉稳、有野心、有风度、坚韧不拔;女人我就不说了,你从小到大,应该听得已经够多了。 波伏娃说:“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不论在成年还是小时候,他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通常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大多数人的自我,是相当妥协和退守的。 我只是想说:我们也许应该去理解这个社会运行的规则,然后,在必须的地方,超越它! “你不怎么样就是不爱我!你不怎么样就不是一个好兄弟!你不怎么样就不是一个好闺蜜!”,当我们把自我需求相互简化为最通俗易懂的范式,与各种流行于社会里的规范配合在一起要求别人的时候,就得到了社会认同这一强大的后盾,毕竟,你不这样做,你就是XXX!大家都是那么觉得的!你简直三观不正! 那种无与伦比的理直气壮,真是太迷人了!是啊,胆敢不畏惧这套系统的人,必会经受他人的审视和道德的宣判,遭受社会性死亡的惩罚! 我们心安理得,理所应当。 可是,仔细想想,保持社会正常的运行需要人与人进行深度理解么?事实上并不需要。 世界只要求大家快速进行流于表面的理解,然后以最低的社会成本相互配对,结合为一系列的关系——朋友、兄弟、闺蜜、同事、甚至伴侣,最后进行各种各样的生产协作和繁衍活动,以保证群体的延续。 所以,最滑稽的事情其实是——我们在追求自我的高呼声中,难以避免又前所未有地被世界渐渐赋予更多社会性,从而越来越囿于各种概念、标签、固有印象、社会认同,做不到真正超脱地看待问题。 当社会越来越高效运转,个人的自我必然越来越退守。集体不需要个性——这是社会性和个性的冲突,是完全能够理解的。 我们可以这么做,很多时候也需要要这么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只能这么做。 但是,既身而为人,作为个体,总有些超越的事情是不得不为,不去体验也甚为可惜的。 (字数限制,评论区见)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