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活 你活》 卧闻海棠花 泥污燕支雪
王义丽
《我活 你活》 卧闻海棠花 泥污燕支雪
1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相关回答
白雪峰
最近几个来访被孩子的教育搞得焦虑的不得了,其实《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可以解决你的所有亲子教育问题。 对这句话很多人的理解是:天道会帮助善良的人。 有人会疑惑,为什么善良的我,却命运多舛呢? 因为善人的意思,并非是善良的人,而是擅于遵循道的人。 道德经:道在前,德在后。 寓意所有的德,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遵循道,不遵循道是谓无德。 比如,你喜欢养花,担心花渴死,去给它浇开水,结果花被浇死了。 让花好是德,用开水浇花是无道。 无道的人,哪怕心再好,也会好心办坏事。 你可能说,哪有人那么傻,用开水去浇花呀? 可在现实中,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好,却经常做伤害孩子的事情。 打骂孩子,贬低孩子,侮辱孩子,把孩子当成学习机器,这些都是常态。 一句“我是你爸、妈,都是为了你好”,成了把一切不合理变成合理的借口。 可现实是,孩子不但没有变好,反而身心俱疲,丧失了灵性。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因为那些曾经被伤害的人,往往需要用一辈子来治愈童年的不幸。 教育孩子,道德经早有建言: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给孩子生命、培育、独立、滋养、保护,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物品,给予足够的尊重。 道是孩子成长的规律,每个年龄阶段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要强行干预。 现在3岁5岁的孩子去学英语、钢琴、舞蹈等技能的行为,和揠苗助长性质是一样的。 3岁5岁本就是该玩的年纪,只有玩才能释放人的天性。 才会有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以及最珍贵的灵性。 但人们往往在无意中,把孩子的天性扼杀在摇篮里。 德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成长所需的养分和保护。 就像种子有了土壤、阳光、水、空气…,就会发芽成长。 只要保护它不被破坏,不用你帮助它成长,它会自动长大。
那晓旭
有多少孩子是“积懒成笨”? 每一个孩子,也许从他做作业第一次遇到困难时,感受到家长对他和学习的态度、要求开始,心理上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那些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的家长,给了孩子尊重和不容突破的底线; 那些态度强硬而要求严格的家长,也给了孩子底线,但孩子有压抑感,随着长大容易产生反抗心理; 那些态度摇摆的家长,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 那些抱怨的家长,给了孩子不学的理由和凡事往他处推卸责任的态度。 那些“怎样都好”的家长,让孩子成为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 那些对孩子过于宽容的家长,往往是自认为“懂一点教育”的家长,秉承宽容、接纳,快乐教育的理念,期望通过“不管孩子”来达到比“管孩子”还要好的教育效果。 殊不知,宽容、接纳孩子,快乐教育,绝不是对孩子没有要求。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而习惯培养的主阵地在家庭,无论自己的孩子聪明与否,家长都应该培养孩子凡事不要投机取巧,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意识和习惯。 那些已经养成了懒散习惯的孩子,也并非无药可救。 但是,凭孩子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战胜这长久以来形成的坏习气。 他需要家长的全力支持和帮助,还需要家长的理解和耐心。
冯红艳
陪伴是一盏灯,你在漆黑的夜里独行,我愿化作明灯陪伴你,你不离、我不弃。 愿你绕过险阻,最终走向黎明。
王冰冰
人的一切成功,其实都是他自己内心里的成功。人的一切失败,也都是他自己内心里的失败。因为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具有极大意识可塑性,就是一个具有极大主观能动性的世界。只要他足够的主动,足够的敢想,足够的敢于实践,敢于拥有,那么他的世界一定就会变得非常大,他的人生路也会越走越宽敞。
宋艳
看见自己 让自己学会反思 智慧从容地活着 看见他人 收获生命的营养 “看见”的人是有力量的 有力量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 “被看见”的人也是有力量的 有力量去创造更多不可能。
谷振强
不带成见、没有评判地认识一个人,是很有力量的,如此他人与我们互动时会感受到一种自由。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