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阳光、空气、水、土地,我们的蓝星——无价!
郑镓苑
阳光、空气、水、土地,我们的蓝星——无价!
0温暖
0回答
#
一句话描述你现在的心情
相关回答
王倩倩
后来 我不做好人 也不做坏人 我只做镜子 你若对我好 我对你一定不差
张丽坤
无数父母深深相信: 孩子出现问题,与自己无关; 自己从来没有错,只有仁至义尽; 是孩子“自私”“记仇”“不懂感恩”; …… 这样,父母就成了无辜者甚至受害者,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 因为他们永远正确,所以他们永远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改变,更不需要反思。反思意味着“向内看”,意味着自我质疑和自我剖析。 这与他们自认为权威的信念是相悖的。 但如果父母永远正确,永远完美。 那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要去承担那个坏的、令人失望的角色。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评价三部分共同组成)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当碰到外界,反射回来,才慢慢凝聚成“自我”的样子。 如果把来自外界的反馈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的影响力最大。这面镜子,叫做“父母”。当我们照镜子时,发现镜子里照出的,都是: “你错了,你又错了,你总是错,你好差劲……” 这个破坏力尤其巨大。 于是,自我尚未稳定的孩子,就会慢慢地形成一个稳定的认知:“我不行。 其次,父母永远没有错,孩子就看不到“与错误相处”的榜样。 毕竟,心理学和教育学已经无数次证明了,不论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言传”。 孩子学到的,永远是父母潜意识流露的“身教”,就像一些高权威父母的孩子,虽然总是被要求认错,但他学到的恰恰是“我从来没错”,于是渐渐养成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正确的习惯。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看似矛盾的人:他们内心深处很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干什么都是错的;但同时,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又坚称自己什么都没做错,把做错的羞耻感扔给别人。 内在,反复打架冲突,弄得自己筋疲力竭; 对外,折磨他人,让亲近的人不断受伤。 这样内心挣扎、行为矛盾的人,大概率有一对永远正确的“高权威父母”。 想要消解掉这些影响,往往需要趟过数不清的坑,耗费巨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其他人,却早已轻装前行。 而这与父母的初心早已背道而驰,谁才是该反思的那个人呢?
罗丹
遇到困难时,最容易用一种轻蔑的口气说“我不感兴趣”。仿佛只要是自己感兴趣,这个兴趣就有如神力,我们就不会遇到任何困难,轻松躺平!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固然重要,但要想实现梦想,要脚踏实地。试图靠天赋去过好这一生,是一个巨大的谎言,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靠的是勤劳! ~by一个时常被来访虐的咨询师,半夜爬起来接单的“感悟”(牢骚)。曾经我也以为心理咨询是我的兴趣
郭英楠
愤怒情绪的背后是对爱、被看见、被肯定、被接纳的呼唤
张丽坤
#亲密关系# 曾经那个被否定的孩子,在亲密关系面前会变得极为敏感,对方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被她理解为是对自己的指责而愤怒。 曾经那个被忽略的孩子,在恋人面前会变得非常的较真,对方不经意的一个动作,都可能被她误认为是对自己的忽视而难过。 这会让我们在面对亲密关系的时候,把亲密关系母婴化。我们会把对方理想化,把对方投射成理想的父母的样子,把自己退行成一两岁的孩子,可以随时地得到理想父母给予的情感满足。 这只是为了满足相互对关系的渴求,这是在借着亲密把对方推开。因为,几乎没有人可以成为他人理想化的化身。所以,一旦亲密,理想化就会慢慢破灭。 健康的亲密关系,是两个独立个体的关系,他们的内在世界是饱满的。 建立一段健康亲密关系,就意味着两个人的人格独立,因为独立,才不会想着去改造对方,所以就越是能够接受和包容对方。所以才能建立起稳定而坚固的亲密关系,而不会为了满足各自内心的需求而相互的改造对方。
孟江华
生而为人,我们都有上天赋予的共情本能,但是当共情疲劳时,不妨适度冷漠些。 因为共情的能力是有限的,疲惫时需要休息来让自己回血; 共情的前提是发生在两个独立的人之间,冷漠让我们有空间去重新建立清晰的边界,如此也更能让人体验到共情的质感和温度; 而共情的真正产生也并不容易,我们都需要去放下自恋,去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我会说,共情与冷漠是一体两面。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美丽的岛屿,有了共情的存在,这些岛屿可以相连,让我们免于孤独。 而正因为有冷漠的存在,我们都可以维持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免于自体耗竭和彼此吞没。 ——胡慎之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