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所谓低自尊,就是经常从负面的角度来评判自己,它会表现在五

张秀丽
所谓低自尊,就是经常从负面的角度来评判自己,它会表现在五个方面: 1 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2 总感觉担当不起别人对自己的称赞 3 不能长期和别人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4 不会拒绝别人,害怕和别人产生冲突 5 不敢定更高的目标,也不敢让自己去冒险 如何从低自尊走向一个自信?从情绪、认知、行为三方面来改变回应方式,改变我和自己的关系,这样一种过程就是自爱。当我能够自爱就会感受到自重,自重就是自我的尊重,当我能够尊重我自己,我就会充满着高自尊。

3温暖
0回答
张秀丽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史冬英
我们通常喜欢把情绪分成两类——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并且当我们处于所谓的消极情绪中时,会特别想要对抗它、摆脱它,然而这么做的效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可能需要不同的思路去理解情绪。 第一个认知可以理解为情绪只是“宇宙闪烁”(不懂这个词的人可以去看小说《三体》)。这个世界的逻辑永远是先有人本身,然后人会做出某些行为,而这些行为又会产生某种情绪,反过来,当你出现某种情绪的时候,当然就说明你做了某些可以导致这些情绪的行为。所以努力去控制或改变情绪是无效的,因为它们只是信号,而只有你真正能够透过情绪信号理解了其背后的行为问题,并改变行为时,情绪才会自然消失。 第二个认知是存在高于一切。我们对情绪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害怕自己被情绪吞没,被情绪控制,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克服这种恐惧呢?简单说就是确定自己的存在。比如当你特别紧张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建议你做深呼吸,你以为深呼吸会消除紧张吗?并不,当你关注你的呼吸时,你正在做的实际上是确认你的存在——你依然活着,这样紧张就不会凌驾于你之上,而是变成了背景。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不论多么强烈的情绪,它们都是某种信号,因此你永远可以有选择,只要你改变引起情绪的行为,情绪就会消失,同时你可以相信,情绪永远不会成为主宰,关注你本身,你就可以带着情绪去完成你想做的事。

魏孝琴
唐建刚
做个“听话”的小孩意味着自我意识消失叛逆是因为自我意识的出现 到了青春期,我的自我意识开始进入质变,我们比小时候更需要被看到被尊重,更需要做决定,决定自己的发型,决定自己的穿搭,决定自己几点回家。我们更希望“我说了算”。可是这在父母的眼里就是“翅膀硬了不听话了”,父母还是抱着“我说了算”的态度。 于是一场“谁说了算”的争夺战就开始了。 可怕的是这场比赛中,父母一直在赢,我们的真实自我一直无法生长,这会造成终其一生都会向父母证明“翅膀硬了”,不论父母说什么,我们都会下意识的反驳,有时候父母甚至还没说话,我们就已经做好了防御准备。 这就是很多人成年以后,为什么和父母相处不好,并且时不时争吵的原因。“赢了”才能“我说了算”。真实自我才能被父母看到。 还有一种结果就是,我们认命了,为了听话而放弃了自我意识的成长,听从父母的安排。离开父母后,大多数人因为没有自我意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迷茫焦虑,生活渐渐没有了意义。 还有的人压根不会离开父母,尽管已经成年了,还是在“啃老”,因为习惯父母提供的安逸生活,所以拒绝自我意识长大。 于是,自我意识消失在“听话”里。 父母应该允许自己“虽败尤荣”,养孩子不是权利的争夺 父母有时候总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不希望孩子走弯路是好的,可是这样剥夺了孩子的“犯错自由”,孩子没有办法迈出去和真实的世界碰撞,所以他们即使成年了也会“听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父母需要放下自己的权威,去察觉孩子“自我”的成长。尽管有时候和期望的南辕北辙,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去试错,这也是成长必经之路。 父母是广阔柔软的大地,而不是孩子翅膀的枷锁。 如果被父母“安排”着长大了,怎么办?那就忍着疼痛,重新学会飞翔。 从校园步入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变的迷茫,就更应该探索自己,不断尝试自己小时候没机会做的事,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听从内心的声音。塑造自己的过程是不舒服的,可是当你走过这些不舒服的时候,已经到了另一片天空了,看着重新羽翼丰满的自己,尽情的去这片天空飞翔吧。看到这里,允许我说一句: 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从一件件小事开始,为重新起飞的那一天,开始准备吧。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