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1.进入情绪,看到想法, 2.进入想法,看到信念, 3.
张东霞
1.进入情绪,看到想法, 2.进入想法,看到信念, 3.进入信念,看到源头, 4.进入源头,看到童年, 5.进入童年,看到创伤, 6.进入创伤,看到情绪, 7.回到当下,区分情绪。
0温暖
0回答
#
心理咨询
相关回答
冯月芹
讨好的人把温暖和包容都给了别人,唯独忘了自己,忘了自己也会痛,忘了自己也需要被照顾。因为不想让别人不开心,就一步步反复退让,直至一无所有。 这些压低自我感受和诉求的行为背后,无不透露出内心的自卑。为了掩盖自卑情结,就努力地迎合他人情绪、爱好和需求,期许赢得别人的喜爱。 而这种放低自我的取悦,最终只是各取所需将就罢了。你满足于他人的零星温暖,他人享受着你的取悦示好,并不是真正的爱意和认同。 牺牲自我成全一段关系的想法背后,早已不是行为上的卑微,而是内在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发生扭曲,以下四步希望能帮助你找回自我,摆脱讨好元素? 1、降低对他人的期待。 所有讨好的起点,都是对他人期待过高。期待别人来温暖你的世界,希望从他人身上找到依靠,可以遮挡风雨,是荒谬而可笑的,现实很残酷,世上没有谁能真正庇佑你,除了你自己。 任何一段关系中,期待越多的那方往往越卑微,因为她们输不起,多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好好生活,对他人的关注少了,期待也会跟随减少,自然不会再畏惧失望、卑微相迎。 2、勇敢表达内心真实感受。 一段关系最好的样子是你在这段感情里可以大胆做自己, 每个人的感受和想法值得被看见,被倾听。 不喜欢的事大胆说出来,不想接受的要求果断去拒绝。勇敢表达自己的心声,没什么可羞怯的,更何况亲密关系是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倘若你都轻易妥协,那么还会有谁会在意你。 3、树立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在感情面前,没有原则的退让和善良。你的底线模糊不清,幸福也就难以靠近。感情中,在乎可以,控制不行;吵架可以,辱骂不行;生气可以,动手不行。身为女性,尤其要注意不能为了感情,丢了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要尊重自己、疼爱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欣赏。 4、拓展认知边界,提升自信力 当一个人的认知较低时,思维就会趋向单一,缺乏弹性,不易在生活中做出更有利的决策。不利于成事进而缺失自信心。只有不断拓展认知边界,才能逐渐悟透感情真相,与对方平等对视。没事多读书、多阅人、多行路,让内心丰富起来,自信从容地看淡来来去去。 愿所有人都能给自己建立一座精神宫殿,活得自在惬意,笑看云卷云舒,静听细水流长。
徐逸帆
非暴力沟通过程: 1.什么是我的观察。在沟通时,我们尽量客观的说出我们的观察,而不是评价。相较于观察,评价往往会让我们觉得被批评或指责,而观察只是我们在描述客观事实,更容易和对方达成一致的看法。 2.我的感受如何。这里我们可能需要区分一下“感受”与“想法”,例如你和伴侣产生了矛盾,你觉得ta不爱你了,这个是想法;而你觉得很难受、想哭,这个则属于感受。所以在我们和对方沟通的时候,我们尽量基于客观的事实,来向对方说出我们的感受,这样会让对方更能理解你。 3.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我们的感受是由于对方的行为造成的,例如我们看到伴侣玩了很长时间的游戏或者看了很长时间的电视剧,我们对ta说“你和游戏过去吧(你和电视剧过去吧)”,又或者不理对方,这时候往往会让双方的情绪都感到很烦躁。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自己这时候想要什么,通常我们是想要对方陪陪自己,那我们可以试着说“你已经玩了*个小时游戏了(你已经看了*个小时电视剧了),我感觉有点孤单,想要你陪陪我”,这时候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感受来源于我们的需要,所以当我们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需要的时候,我们才能避免指责,一起讨论需要,促进我们的关系。 4.为了改变现状,我的请求是什么。在我们向对方表达了我们的需要之后,我们还需要明确的告诉对方,我们的请求是什么,这个请求越清楚越好。这里我们需要区分一下“请求”和“命令”,“请求”是“你可不可以”,而“命令”则是“你必须”,相较于请求,命令更容易让对方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结合第三点,我们可以接着说“你已经玩了*个小时游戏了(你已经看了*个小时电视剧了),我感觉有点孤单,想要你陪陪我,你打完这局游戏(看完这集)可以陪一下我吗?” 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结合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景作出不同的调整。重要的是我们对这四个方面的觉察,而不是用什么字眼去交流。
周春华
很多家长在学习家庭教育更多的目的是为了要如何管教好孩子,或者每次来咨询时候都是带着学习一些技术回去管理孩子的。 那管理和引导背后的区别是什么? 管理首先意味着限制,意味着孩子需要被动的接受安排,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文章会告诉家长要如何去修剪孩子的枝丫,如何去限制孩子的一些负向行为的发现,这些认知背后的逻辑细思极恐,比如当我们看到这部分的时候,大多数会忽略孩子的优点,会忽略孩子的选择权,会忽略孩子发展的意义,这对孩子来讲更多的是一种限制,当然如果仅仅从坏的行为来讲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又如何很果断的定义说某个行为就是绝对的坏呢?当孩子在不断的感受被限制,家长也在不断的看见需要通过限制这种方式去管理孩子的时候,就会陷入到一种固定的刻板的模式里面,比如:家长会不断的产生限制行为以及限制观念;孩子会不断的与家长产生对抗,然后对家长的话再也听不进去。 那引导的好处是什么呢? 引导是家长通过自己的认知升级,看见更多的可能性,不再惧怕选择失误造成的后果,即便面对选择的失误,也能够积极的,平和的进行思考,分析利弊,重新调整方向。与此同时孩子也能够从家长的态度当中学会思考,学会承受失败,学会重新开始。引导是灵活的,是不断升级的,是需要结合自身的成长的,是具有选择权的,有思想,有灵魂的注入的。 教育从来都不是只有成功,没有失败,而我们现在的最大教育误区是所有人都在执着于学习一种绝对成功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也就会总是在教育的失败当中。 真正的教育一定不是具体的方法,而应该是一种思想,学习教育需要搞清楚的是教育背后的逻辑,你需要的教育是什么?
崔小济
当你费了半天努力还没有拼个出人头地,别人走个捷径轻而易举就过的潇潇洒洒。越活越明白,越来越承认自己和她人的不同,承认社会的现实,不过也明白了只有更加朝着自己的初心不断前行,也将会成为自己向往的那类人。荣格曾说潜意识支配我们,而我们却认之为命运。总相信,自己有无限的潜力,坚定想法,脚踏实地,继续前行!感谢遇到的不同的经历,让我们的大脑越来越丰富起来,让我的认知不断更新!越努力越幸运,此时的你是怎样的?
那晓旭
父母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双方的想法不同,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解决不同意见的途径,也要从相互了解和沟通开始,而不是“逼”孩子顺从大人的意志,一味只听大人的话。
黄成蓉
首先从爱自己开始,让自己变得可爱。很多人对自己厌恶,自我涉足型,憎恨自己(没有意识到自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恨,不能进入恋爱,是自恨在起作用。 你愿意让别人看见你的自我厌恶吗?显然是不愿意,当自恨非常猛烈时,跟他走近一定会恨他的,所以就会自动化的逃避和排斥他人的亲近。内心里一边在渴望进入恋爱,一边又在推开他人。 你有这种情况吗?欢迎来跟我讨论交流。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