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关于情绪我们需要知道以下三个特点(认识情绪): 1.情

洪君玉
关于情绪我们需要知道以下三个特点(认识情绪): 1.情绪是人对所发生事件的一种突发反应,它会自动产生而且启动的速度很快,往往在我们还没有意识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但是这个特点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比如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最开始的瞬间大脑往往是空白的,理智处于空白期,这也就导致了强烈的情绪如脱缰的野马般不容易受控制。 2.情绪不同于理性。理性考虑的是外在事物的客观逻辑,而情绪指向的是自我,我高不高兴,我愿不愿意,我有没有价值,也就是说情绪关注的是我们自身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自身的价值感是否得到了认可。所以女人生气的时候,男人讲再多的道理都是没用的,倒不如买一束鲜花的效果明显。 3.情绪本身也是一种能量。洛伊·马提纳博士在《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中说到:连接身体与心灵的自然愈合能力,最强而有力的途经就是情绪。有些消极情绪可以使人完全失去行动能力或者产生破环性的行为,而积极的情绪可以使我们的行动敏捷而充满活力和建设性。 我们发现,情绪本身不是我们原本想象的那样,可以像关水龙头一样想关就能关的,控制情绪对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进一步说,即使我们做到了喜怒不动于色,也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是以压抑我们自身活力和能量为代价的,很容易陷入抑郁的危险境地。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米会军
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并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慰藉,我们长大后就会希望别人也用这种方式对待我们。这种正面的预期,使我们在成人的关系中更为坦诚且内心柔软。而童年充满了焦虑,紧张和痛苦时,这些情绪慢慢会演化为负面的预期和偏执的戒备心理。——《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会在个人的情感生活中凸显出来。就国内的情况来说,常常出现以下三种困境。 被剥夺的童年,导致对情感需求的否认,成年后没有动力去追求亲密关系 小雪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参加各种兴趣班、特长班,上了小学和初中以后,又开始参加各种补习班。当问起她的童年时,她一脸茫然,不记得有和小伙伴出去玩耍过,印象中都是自己坐在特长班里、补习班里,等着妈妈来接。 小雪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可毕业后她一点都不想谈恋爱。随着年龄增大,转眼到了30岁,周围的亲戚朋友,介绍对象的也渐渐少了起来,父母对她催婚的声音也在无奈中少了起来。 小雪说她习惯了一个人独处,很不适应和别人长时间相处,她也不觉得自己需要一个人来依赖或者陪伴。这么多年来一个人独处,她习惯了安静,更不愿意去七大姑八大姨家联系感情。所以婚姻的事情就耽搁了下来。 两个人能走在一起,一定有某种强烈的彼此的需要,因为这种需要而接纳彼此不完美的那一面。当童年被剥夺时,孩子自然会形成一种防御,合理化自己的现状。那就是我不需要小伙伴,我不需要陪伴,我可以和自己的学习任务在一起。 从小照顾父母的情绪,成年后成为拯救者,遇到渣伴侣,无法建立持久健康的亲密关系 从丽丽记事起,丽丽的爸爸每天晚上都很晚回家,回家以后必定是酩酊大醉。还大喊大叫,有时候会打打妈妈有时候也会打丽丽。丽丽很困惑,他实在也无法把眼前的爸爸和那个带他去公园,他去海边游玩的爸爸,丽丽从小就有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爸爸能够戒酒,能够,经常笑呵呵的对着他,丽丽不仅要忍受爸爸捉摸不定的醉酒时刻,妈妈也经常来找丽丽诉苦,说她有多么不容易,她又没有办法离开爸爸,丽丽在害怕,同时还要安慰妈妈。 长大后丽丽遇到过好几个男人,开始的时候都会带她一起玩,一起开心。可是不久丽丽就发现他们都是酒鬼,甚至对她动粗。但是每次丽丽都舍不得离开,丽丽总是心存幻想:也许男朋友心里有很多的不容易,只有自己能够陪伴他,让他有机会浪子回头。可是事实就是每次都让她失望,要么是对方突然人间蒸发,要么就把丽丽打得青一块紫一块,最后还移情别恋他人而告终。 这种模式的背后,是丽丽从小就渴望能够得到爸爸的爱,希望自己的可爱能让爸爸改变。长大后一次次找到酒鬼男友,每一次重复都意味着有机会实现儿时的愿望。但事实证明,这只是原生家庭带来的错误的模式和想法,如果不走出这种拯救者情结,只会一次比一次更受伤。 一味满足父母的需要,害怕自己无法为父母找到理想的儿媳,迟迟无法走进婚姻 本书中提到在国外比较常见的是子女一味地想成为父母心中让人满意的、让人骄傲的孩子,一味地追求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家庭,最终导致家庭破裂。而国内子女成家以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成为一种隐性的期待,一般不会直接表达出来。但父母直接表达对子女物质上的要求以及生活上的指导却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似乎任何时候父母都有权干预子女的生活。 王磊大学毕业后去了广州,凭着自己认真努力的工作态度以及对专业的精通,慢慢的在当地买了房,定居下来。但是迟迟的却无法走进婚姻,因为他每次找到的女朋友都会注意到对方身上的缺点,比如个子不够高,皮肤不够白或者脸上有雀斑。总觉得老家的父母和亲戚会不满意,会觉得自己让大家失望。而且父母每次生病都要找他来处理,虽然远在北方的父母和他隔着千里万里,还是要让他又出钱又出力。所以遇到相亲对象家里稍有负担,他就打退堂,就会下意识的冷落对方,导致最终以分手而告终。已经33了,还单着。 这也是一种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控制。 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以下几种方式会有较好的帮助。 加入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团体,在团体中感受关系的吸引力,找到恋爱的动力 逃避情感需要的人并不是不需要情感,而是因为小时候得不到情感的满足而选择的一种防御方式--隔离。看起来并不需要情感,实际上,每个人都需要情感,都要在关系当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样的情况下最适合参与一些团体,特别是一些心理团体辅导,在安全的环境下,多面对面坦诚的交流。一方面可以去看别人是如何建立关系的,另一方面也给自己建立关系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练习场所。 接受个体心理辅导,修复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创伤,让健康的自己吸引健康的伴侣 小时候所经历的一些严重的虐待,比如遭到严重身体虐待,或者性侵犯,只要一次就可以就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还有一些是持续不断不断的语言暴力或者是长期的父母不稳定情绪的影响,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这种情况下适合接受1对1的辅导,在咨询过程中可以,能有勇气去面对过去的伤痛,继而处理出现愤怒的情绪。咨询的后期和父母对峙,无论父母是否在世。可以选择面对面的对峙,也可以选择写信对峙,以此来重新开启自己的生活,减少父母对自己的影响。不过这种方法最好在咨询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有计划的、经过练习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把即将组建的家庭系统放到第一位来维护,放下成为完美子女的不合理愿望 小时候我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喜欢,得到父母的关注,所以都希望满足父母的愿望,成为父母心目中满意的孩子。长大后大家会逐渐发现自己无法成为父母眼中完美的子女,父母如果有这样的期待也是他们不合理的愿望。此时要看到自己可以组成新家庭建立新系统,把自己的愿望放到即将组建的新家庭中,这样生命才会继续发展。也许一下子无法从原有的模式当中跳出来,但只要心里有这个意识,知道自己即将组建的家庭才是应该放到第一位去维护的,就会顺利的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走进婚姻。 健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作为个体拥有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原生家庭》 了解原生家庭的伤与痛,找到与原生家庭的边界,更容易进入亲密关系中,将来也会更多地允许自己的孩子自由地表达想法,让孩子得到满足感并拥有良好的自尊心。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