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跳出界限迷失 巴纳姆效应:被外界信息影响自我认知的情况。

王润之
跳出界限迷失 巴纳姆效应:被外界信息影响自我认知的情况。(比如说听到一起笼统、模糊、广泛的话语,很容易对号入座,感觉这些话就是描述自己的) 因为最常见的界限崩塌诱因就是巴纳姆效应。 摆脱这种情况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克服本能的自卑心理,完全接纳自我(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够接受外界对于我们“好”的信息,而那些“不够好”的东西,我们却难以接受,需要认清自我,了解自己有“好”和“不够好”组成,接纳这样的自己) 第二,尽量从理性的角度,来进行自我判断(放大了自己的“好”就容易让自己处在一种盲目满足的情况,放大了自己的“不够好”,容易让自己怨天尤人,自怨自艾,都是不可取的,反之也是一样。)第三,提升自己对外部信息的防御力(随着判断力、自信心不断增加,你的思考模式将会变得更加独立、更加独立,不会轻易被外界影响——比如有人滔滔不绝的恭维你,想趁你沾沾自喜的时候攫取你的利益,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更好的思考恭维背后的更细微的东西,从而做出判断,强化自己的界限) 剖析羞耻感,原谅自己的软弱(不小心触碰到别人的界限,或者因为自己的界限让他人不适的,羞耻感可能就会出现) “道德上的善恶主要取决于感情系统中的羞耻感”这是英国的一位哲学家提到的。在生活中很多人会缺乏羞耻感,把自己不能直接得到的需求用理所应当的方式让别人完成甚至直接索要,所以我们需要拥有一份“健康的羞耻感”,来让给我们的界限增加一层保护。 第一,羞耻感持续时间的长短(比如你触碰到了别人的界限,内心有羞耻感,从那个时间点开始,你告诫自己不要再犯,从而羞耻感消失,这样就是正常的状态,不要因为自己不小心或者意外的情况而给自己太大压力,让这种羞耻感持续太久) 第二,羞耻感引发的负面情绪过于强烈(健康的羞耻感在常常伴随着正面的价值,人际关系受损之后会主动积极的去修复弥补;而非健康的羞耻感,在人际关系出现之后,会情绪低落,不断埋怨自己,责备自己,可是受损的关系丝毫没有改变,而负面的情绪也一直盘旋在你的周围) 第三,羞耻感引发的逃避心理和逃避行为(健康的羞耻感也会出现自我否定和逃避行为,但你不会深陷其中而是积极的反应,从而找到方法让自己更加精进;反之呢,可能出现两极分化,外向的人:羞耻转为愤怒,指责、嘲讽、贬低他人从而缓解这种羞耻感;内向的人:想办法远离圈子,不想再次体验羞耻感,退缩、自闭、孤单。)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马冬梅
世界著名的内观禅修大师德宝法师在《观呼吸——平静的第一课》中说: 我们通常把生活经验分类,并且试图捕捉每一个感受,每一个在无尽流动中的心灵变化,再把它们分别放入“好”、“坏”和“不好不坏”这三个心灵的鸽巢。 如果一个特别的感受被标识为“好”,我们就会希望将时间冻结在那里,紧抓着这个特别的想法舞弄它,把玩它,尝试不让它跑掉,当它留不住时,我们便竭尽全力的重复那个会引起我们这样想法的经验。让我们把这个心灵习惯称为“执着” 心灵的另一边放着标志为“坏”的鸽巢,当认知某件事情是坏的时候,我们就会尝试着把它推开,试着否定它,排斥它,想尽办法避开它,我们抗拒自身的经验,把自己弄得支离破碎,让我们把这种心灵习惯称为“排斥”。 在这两者之间“不好不坏”的鸽巢,我们把不好也不坏的经验放在了这里,它们是温和的,中性的,而无趣的,我们把经验打包放在这里。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忽略它,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无尽的贪爱和憎恶,这样这个不好不坏的经验种类,就被剥夺了它应该受到注意的地位,让我们把这个心灵习惯称为“忽略”!  这一切行径的结果就导致了我们一直固步自封,无止境的追求欢乐,无止境的逃避痛苦,以及无止境的忽略我们90%的经验。之后我们质疑:“为什么生命如此乏味?”   因为无论你如何努力追求快乐与成功,还是会有失败的时候。无论你跑的多快,苦难总有追到你的时候。在那些时候,生命无聊的令你想放声尖叫。 我们的内心充满了不满与批评,我们在自身周围遍筑围墙,把自己困在爱憎的牢笼里,感到痛苦万分!   所以,活好自己就是:不要去执着“好”的感受,也不要再拒绝“坏”的痛苦,去细细品味当时当下每一个“活着”的感受,去做好当时当下可以做的,把剩下的交给自然的发生。 坐在时间的缆车上,经历生命的“无常”变换~活出当时当下的自己。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