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都说小男孩难养,但其实他们的大脑里藏着特殊的天分和优势。
郭玫
都说小男孩难养,但其实他们的大脑里藏着特殊的天分和优势。养育男孩,需要我们懂得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小树苗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一样,父母要将视线投向阳光,洞察男孩的天性与本质,顺势利导。为人父母,若笑看男孩的天性,就能引导男孩成为更好的自己。早安,朋友!
0温暖
0回答
#
一句话描述你现在的心情
相关回答
刘苗苗
扬特夫曾在讲解“现象学方法”时,用一个关于自己“丢失眼镜”的故事作为比喻:如何透过“模糊的视角”看清自己最真实的内心体验。他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摘下眼镜体验“模糊的觉察”,以此强调感官觉察的重要性
王谦
和孩子交流时要多讲感受少讲道理,其实不仅局限于孩子,这也是人际交往时的一个重要准则。 道理是以什么呢?道理是些正确的话,同时,这些话就象一块坚硬的玻璃,隔开了讲道理的两个人。因为讲道理的人仿佛站在在权威、正确的高处,而听道理的人,则感到了一种两难的压迫感:听了就是服从、不听就是对抗,不管怎样内心深处都是不舒服的。同时,在道理的背后,往往都蕴含着评判,而评判就容易产生对错,对错就带来对立。 所以,我们可以把握一点:有效果大于有道理。然后,我们把更多的力量放到达到效果上,而不是千方百计讲道理,证明自己的正确。 回到亲子关系中,很多家长都会坚持自己是有道理、正确的,甚至所有人都不开心了,自己还是抱着“正确”不放。那么,我们这样和孩子讲道理,内心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满足自己内在的安全感? 一般喜欢讲道理的家长,自己的童年也可能是生活在“道理”之中的。在心理学上,道理源于外界要求的内化。他的童年,也许就有个喜欢讲道理的爸爸妈妈,只提要求,不关注他的情绪感受,于是他内心慢慢充满了“必须”和“应该”。面对任何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人应该怎么做?你应该应该怎么做?我应该怎么做?他应该怎么做?”所以,当他长大以后,他继续采用这种模式去跟别人进行互动,包括对自己的孩子,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感觉自己是正确的,也是安全的。 我们以为的正确,通常来自自己的标准而不是客观标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正确,对方却不认为正确,因为标准不同。所以,如果我们用讲道理的方式,把自己正确灌输给孩子,而对方不接受时,我们就需要思考一下:我们 的正确有效果吗?如果没有效果,那么这种无用的正确还需要坚持吗? 根据不同的标准,世界上不只有一种正确。如果要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可能需要我们放下自己坚持的正确,选择另外一种有效的正确。记住,有效果大于有道理。对走不通的路,我们换一条就是了。
曾敏婷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必须在一个前提条件之下才能取得效果,那就是和谐氛围。 和谐氛围,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放松下来,感到安全,并且对对方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在这种状况下,个人与自己的内心感觉联系着,同时大脑里理性思考部分可以充分运作,因而最可能在沟通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杜迪文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徐恒
我们相信无形影响有形的世界 却总喜欢寻找外力去改变 那是最不用自己费力的方式 外力作用可影响一时不可影响一世 最终需要调整和改变的还是自己 从身体到心灵的能量变化 才是影响自己最长久有效的方法
陈朋利
用言语,肢体动作的方式表达情绪情感;或者选择文字的方式,以日记,给自己写一封信的方式,写完之后把它保存起来或者不保留,都是可以的。使情绪情感被自己看见以及疏泄出去。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