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一个人要小心地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在文化脉

王云鹤
一个人要小心地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在文化脉络中的地位 通过探索个人抵抗、原始欲望和未意识到的体验等方面,可以增强对自我认知的认识,有助于治愈许多不同的心理疾病。 ——荣格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刘全荣
针对绿帽心理的咨询方向和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认知重构: 帮助个体重新评估自己的性观念和道德观念,以更健康、理性的态度看待伴侣关系和性行为。 引导个体认识到绿帽心理并不是一种正常的性需求,而是一种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心理扭曲。 2、情绪管理: 提供情绪调节的技巧,如深呼吸、正念等,帮助个体在面对相关情境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 鼓励个体通过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如学会非暴力沟通,定期心理咨询,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焦虑。 3、增强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伴侣的忠诚与否,而是基于自身的内在特质和能力。 鼓励个体参与自我提升的活动,如学习新技能、培养兴趣爱好等,以增强自信和自尊。 4、伴侣关系咨询: 如果问题源于伴侣关系,可以考虑引入伴侣关系咨询,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来改善沟通、增进信任。 在咨询过程中,鼓励双方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5、应对背叛的策略: 对于已经遭受伴侣背叛的个体,提供应对策略,如如何处理愤怒、痛苦和失望等情绪,以及如何重建信任和修复关系。 如果关系无法修复,帮助个体接受现实,并寻找新的生活方向和目标。 6、性教育: 提供正确的性教育观念,帮助个体理解性行为的意义和边界,避免将绿帽心理视为一种性需求。 7、建立支持系统: 鼓励个体与家人、朋友或支持团体保持联系,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保持耐心和理解,尊重个体的感受和需求。同时,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和进展,灵活调整咨询方案,以确保咨询效果的最大化。

彭充
没有心理问题的咨询师是不存在的,只有问题性质、程度的区别。 一个求助者如果要找一个“心理完全健康”的咨询师,那恐怕就像要找一个手上没有细菌的人一样困难。一个咨询师,如果要等到他把自己人格中的所有问题都解决完了才出来做咨询,那可能他一辈子都做不了几个case。 最重要的是,并不是只有“心理没问题”的人才有资格去帮助求助者,也并不是“内心越纯净”的咨询师做的咨询见效越大。心理咨询界的大师欧文亚隆曾经说过,他反对咨询师在咨询关系中扮演一块“白板”(这里可以理解为一个不带个人气质或者内心意志的反应者),被动地反应求助者的问题。相反他鼓励让咨询师在接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暴露自己,和求助者交流自己的感受,哪怕它不那么完美,会让咨询师显得平凡,不那么高高在上,但那才是真实的人性,才是真诚的交流。它会带领求助者意识到面前的这个人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导师或者全知全能的拯救者,他是一个真诚可信赖的领路人,是可与自己平等交往的对象。只有这样,真正的疗效才有可能产生。 一个咨询师如果没有经历过心理问题的困扰,没有克服自身局限的经验,他往往不能做到对求助者的困难感同身受。只有面对过同样的敌人,又将其战胜,他才能够总结出一套成功的经验来传授给自己的求助者。 一个优秀的咨询师不应该是一个与心理问题绝缘的”健康人“,而应该是一个能够不断战胜自己内心冲突的坚强的人。而他在自我斗争、自我实现的道路上的感触和体验,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咨询理念。

冯二玲
第305天 自 我 概 念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概念,心理学家发现,如果自尊低,各年龄段的孩子,父母该如何对待或引导?最好是具体做法的内容也不一样。 4岁以前的孩子尚处于形成自我概念的时期,早期的自尊几乎完全来源与他人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影响。父母关注孩子,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孩子就不仅认识到,并感觉到“我可爱,我值得别人爱”。如果父母忙,没时间,给孩子的反馈也都是负面的,如“你不懂”“你还小,你不会”“你太傻了,怎能这样……”孩子会形成“我不重要,我总做错,别人喜欢我吗”等消极的、困惑的自我形象与自尊。 4-7岁的孩子的自尊会稍微高于他人的评价,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孩子的自我膨胀期,也有的人认为这时的孩子期待别人给自己更高的评价,希望自己有良好的表现,讨人喜欢。家长一定要注意,在这个阶段要给孩子准确、恰当的评价反馈,既不要助长了其膨胀的趋势,也不要打压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心灰意冷并形成“我努力了,别人也不喜欢我”的低自尊概念。 8岁起的孩子的自我评价开始越来越接近别人的评价了。 11-14岁的孩子开始更重视同伴的评价和关系,例如朋友多,受同学推崇(而不是老师喜欢)等成为自尊的更重要的内容。 13-18岁的孩子,尤其是女生也会对外貌、打扮等非常看重。 16岁左右很多孩子开始关注自己是否有“异性缘”,是否被异性喜欢,也是自我评价的标准。查尔斯·库利早在1902年就提出,我们尤其是孩子,对自我概念、自我形象的形成是通过“镜像自我”来构建的,即别人眼中的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镜子虽然也许有灰尘,也许并不平整,但照得多了,我们对自己的相貌自由比较准确的了解。作为镜子的他人,可能有偏见,可能愚笨,但大家总体对我们的评价会有其一致性的成分。对于孩子来说,镜子可能只有两个——父母。所以,父母给予的反馈评价,尤其是客观真实的评价,就像平整明净的镜子,能帮助孩子建构正确、正向的自我形象。父母在后来帮助孩子分析他人给予孩子的反馈,也有助于孩子学会辨清真假信息,建立良好的自尊。虽然自尊的形成不是只缘于父母对孩子的“对待”,但却有极重要的相关关系。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