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在职场中,衡量一个人能力的硬标准永远都是工作业绩,讨好别

孙三丽
在职场中,衡量一个人能力的硬标准永远都是工作业绩,讨好别人并不是你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的,想要获得一定的成就,你就不要怕得罪人。越是怕得罪人,越是会有麻烦。敢于得罪人,才能赢得和谐的环境。。 害怕得罪人”,会成为阻挡一个人持续成长、获得成功道路上的致命障碍。究其深层原因,一般有三个: 第一,有些人不愿意与别人产生情感冲突,希望可以得到所有人认可,哪怕是在一百个夸赞他的人中出现一个批评的声音,都会令他焦虑不安。 第二,有些人怕被别人打击报复,担心一旦得罪了人,自己无法承担后果。。 其实,你大可不必如此。与其活得战战兢兢,整天担忧得罪这个得罪那个,还不如努力修炼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能够应对“得罪人”的后果。在与人产生矛盾时,一味妥协不如接受现状,承认自己遇到了困境,并努力从中破茧而出,敢于维护自己的利益。试着这样做,你会发现,比起逃避,迎战的焦虑感也许更低。 第三,常常是因为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其实,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核心价值在于双赢、互利。如果自己对于他人而言,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即使脾气再好、性格再柔,对于人家来说,也未必有多大的交往价值。 人与人相处,不可能完全不得罪人,我们总是有说“不”的时候,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有站队的时候,甚至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时候,这都有可能会得罪别人…… 得罪人不等于冒犯人,得罪人也不等于不善良,而是为了保证我们在涉及原则问题的情况下,有尊严、敢发声、敢反驳。千万不要把怯懦、软弱、无原则,当成善良的同义词。一个人,可以既善良,也有独特的个性;可以既善良,也有泾渭分明的立场;可以既善良,也有敢于拒绝的勇气。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252天 从 误 解 到 和 解 人们为什么会对彼此产生误解呢? 一方面是因为镜像知觉。 镜像知觉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通常表现为美化自己、丑化对方。 举个例子,假设你听到小道消息,一个朋友在背后说你的坏话,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这么做。在镜像知觉的影响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相信这条丑化朋友的小道消息。然后,你就很生气,也四处说朋友的坏话。很快,你朋友就知到你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他不会想到你们是被人挑拨离间了。作为反击,他就真的开始四处说你的坏话,而那些坏话传到你的耳朵里后,只会被你认为是之前小道消息的证据。 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整个事情是哪里出了问题。但对当事人来说,他们都觉得自己没有错。而之所以会这样,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采用了简单化思维来分析问题。简单化思维指的是人们在遇到冲突时,不作理智思考,只作直觉判断。这种直觉式判断尤其表现在,当我们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会喜欢给对方贴标签。比如说,如果是一个男女朋友发生争吵,男生可能会觉得女生是“作女”,女生可能会觉得男生是“渣男”。 可是生活中谁又没有缺点呢?一个标签并不能涵盖一个人的所有特质。在发生问题的时候,企图用贴标签的方式把责任都推到对方身上,其实是一种非常粗暴的冲突处理方法。而且,两个人也会因为对方给自己贴了这样不堪的标签而气上加气。 所以,当我们与别人起冲突时,不要美化自己,也不要简单粗暴地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对方。 那么冲突过后,自然就来迎来和解,人与人之间的和解又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想要和解,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让自己保持冷静,不要情绪化。具体来说,有两个办法。 方法一,那就是,应该要有建设性的争吵。 可能有人听到建设性争吵这个词觉得有点懵逼,吵架一般都是怎么难听怎么说,哪里还有建设性的呢?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吵架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开情绪化的字眼,我们至少可以避免让两个人的战火越来越大。 在控制战火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想办法解决两个人的冲突。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来搞清楚冲突的关键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在搞清楚对方想法的过程中,不要嘲讽对方的想法,否则只会把对方越推越远。 回想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成绩一落千丈,父母觉得很生气。他们越逼孩子去学习,孩子就越不想学。为了帮助孩子重新找回学习的兴趣,一些父母就会跟自己的孩子聊天,问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有的孩子可能会告诉父母自己有什么梦想,想当画家,想玩音乐,所以不想上课了。绝大多数的父母听到这样的答案,都会骂孩子白日做梦。这种态度不仅对孩子重新找回学习兴趣没有帮助,也会让孩子不愿意再和父母聊心事。 解决冲突必然是要从对方的想法入手,但在发现对方的想法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时,不要嘲讽,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态度。在不嘲讽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找机会,通过更深入的交流,让对方意识到自己不靠谱的想法。 方法二,那就是不争输赢,制定一份双赢的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如果我们了解了对方真实的想法,我们就会明白冲突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尝试制定解决的冲突的方案了。 关于如何制定解决冲突的方案,举例:两个女孩争一个桔子,但谁也说服不了谁放弃那个桔子。后来,其中一个女孩就想了一个办法,她提议两个人轮流讲出要桔子的原因。原来,一个女孩想榨橘子汁,而另一个女孩需要桔子皮来做蛋糕。两个女孩这才意识到,她们可以共享一个桔子。于是,一个女孩得到了所有的果肉,另外一个女孩提到到所有的桔子皮。 这种解决冲突的方法就是双赢法。我们在争吵的时候往往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忘记自己争吵的目的是什么,两个人吵来吵去纯粹是为了争输赢了,最终只能落得双输的局面。 但如果我们愿意转变思维,学会让步与妥协,制定一个让双方都受益的方案,双输的局面就会被双赢所取代。

张凤琴
行动的寓言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去上恶习补习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 心理点评: 这是黄永玉大师的一个寓言故事,它的寓意很简单:行动比知识重要。 用到心理健康中,这个寓言也发人深省。 心理学的知识堪称博大精深。但是,再多再好的心理学知识也不能自动帮助一个人变得更健康。其实,我知道的一些学过多年心理学的人士,他们学心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治自己,但学了这么多年以后,他们的问题依旧。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身体力行,那样知识就只是遥远的知识,知识并没有化成他们自己的生命体验。 我的一个喜欢心理学的朋友,曾被多名心理学人士认为不敏感,不适合学心理学。但事实证明,这种揣测并不正确。他是不够敏感,但他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知道一个好知识,就立即在自己的生命中去执行。这样一来,那些遥远的知识就变成了真切的生命体验,他不必“懂”太多,就可以帮助自己,并帮助很多人。 如果说,高敏感度是一种天才素质,那么高行动力是更重要的天才素质。 这个寓言还可以引申出另一种含义:不要太指望神秘的心理治疗的魔力。最重要的力量永远在你自己的身上,奥秘的知识、玄妙的潜能开发、炫目的成功学等等,都远不如你自己身上已有的力量重要。我们习惯去外面寻找答案,去别人那里寻找力量,结果忘记了力量就在自己身上。 切记:别人的知识不能自动地拯救你。 如果一些连珠的妙语打动了你,如果一些文字或新信条启发了你。那么,这些别人的文字和经验都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你把你以为好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你自己的生命中去。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这句话,我一直认为是最重要的: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张凤琴
流动,包括无意识地访问社交软件,指的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快速浏览内容,以暂时缓解精神压力,它是现代世界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 为什么流动是一种防御机制? 首先,流动是无意识地表现。 一个人拿起手中的智能手机,打开应用程序,开始滑动屏幕上的内容。虽然每一步滑动看起来都是目标导向的行为,但实际上并不是。人们知道他们手里有智能手机,但并没有“我必须拿起手机”的意图。他们只是摸瑟摸瑟,打开软件,但没有想过“我现在要打开这个软件”。有时人们会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流动没有被外部刺激打断,他们会继续流动。 我在身边的人身上观察到的另一个特征是,当人们感到痛苦时,他们会表现出心流。例如,当他们的大脑忙于当前关注的东西,他们不想被迫做一些事情时,比如学习或做作业,或者他们感到痛苦,不明白痛苦的来源时,他们就会去流动。换句话说,他们用流动来缓解焦虑。 流动并不提供一个确切的解决方案,它是用来处理特定时刻的焦虑的,是用来舒缓的。当流动被过度使用时,它同样也就不再具有适应性。一个人可能会因为浪费了时间而感到更痛苦,也会干扰人际交往。使用流动来进行防御的人,可能很难融入社会环境。同样,当人们觉得自己不喜欢自己的社交环境时,他们也会拿起手机,开始在社交媒体中流动。 那么,为什么流动是一个明显的防御? 因为流动与其他防御不同。如果我们接受流动是一种神经质级别的防御,我们就可以将它与其他防御机制进行比较。Di Giuseppe等人在他们最近的论文(Di Giuseppe & Perry, 2021)中,提出了防御机制的分层。神经质层面的防御被分为了神经性防御和强迫性防御。我们可以把流动和两种神经性防御比较——置换和反向形成。置换是将一种情感或欲望从实际有关的对象转移到另外一个更不相关的对象。举个例子,当一个人在工作中对他的老板感到生气,回到家,把这种愤怒指向他的伴侣。如果我们将其与流动相比较,这种痛苦并不是来自于外界环境,而是直接指向所使用的设备。人们只是通过这种行为来缓解自己的痛苦,但并没有对手机或快速浏览的内容产生任何感觉或冲动。反向形成是指,表现出一种与所感受到的情感或欲望相反的态度。很明显,流动和它没有相似之处。在更高的层面上,存在着压抑和解离。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