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邻近效应:如果一个选择差一点就能成功,我们更可能因为没有
王冰冰
邻近效应:如果一个选择差一点就能成功,我们更可能因为没有成功而感到难过。差一点点就能达到,会加深我们的后悔情绪;感觉稍微改进一点点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这种感受会让我们悔不当初;反而如果差了很大一截,我们感受到的后悔情绪就会很小。
0温暖
0回答
#
焦虑怎么办
相关回答
董亚南
“遇见,获得,失去,成长,释怀,完结。我与旧事归于尽,来年依旧迎花开。”
张开白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他认为完美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基本成分组成。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 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 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这三种成分组合出不同类型的爱情,比如只有激情和亲密是浪漫之爱,有亲密和承诺是伴侣之爱等多种情况。
饶静红
李有军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提出:人类对失去的痛苦的感受,比获得快乐的感受强烈两到三倍。好比你亏了100万的痛苦,比赚了100万的快乐,要大个好几倍,所以你会看到,为了不失去,我们成了关系里卑微的“控制狂”:事无巨细地关心对方的一切,对方不及时回消息就担心“TA是不是不爱我了”;对别人的一举一动很敏感,为了维持关系刻意讨好,生怕对方离开自己。久而久之,我们似乎在过着一种“正确”但不快乐的人生:毕业找什么工作、5年后做到什么职位、30岁要完成什么目标......必须统统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又比如,通宵加班的工作很折磨,但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一直在辞与不辞之间内耗焦虑。这是因为我们习惯把一段关系、每一个事物都视为自己的所有物,只要失去就会崩溃、发疯,唯独占有和控制才能对抗恐惧,内心才能获得秩序感和安全感,这仿佛成了我们避免人生失控的最大筹码,为此我们把自己活成了想象中的一个头衔、一串数字,习惯用这些来评判我们的人生好坏,来校正人生方向。而此时却从未关心过自己:用力讨好一段关系舒服吗?失去工作和被工作折磨,哪种更好过些呢? 在心理学家弗洛姆看来:一个人最终的生活不是“占有”,而是“存在”。“占有”的环境会使人被物化,而“存在”是体验生命的不同状态,更能全面地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其实,享受“人生的使用权”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比如请一天假不工作、不带孩子,去野外感受夏天吹过的风、呼吸午后下雨的味道;在关系中去体会每一个爱与被爱的瞬间,而不去纠结付出与收获的比例,要知道,那些普通的日常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只要你用心体验它,人生其实可以很快乐。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和人生,也只有几十年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既然这样,不如在人生这场戏里,把体验值拉满,因为世界是不会按照我们预设好的剧本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失误也是必然的,所以出错似乎也没那么可怕。而容错率高的人,往往会更享受事情本身,不会担心自己出错、惴惴不安。因为无论绕了多少路,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像吴慷仁说的“只是晚一点回到家而已”,所以我们要尝试放下拥有权,享受使用权:享受生活给予的一切好与坏,停止内耗,找到内心的平和,毕竟你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那就允许一切体验发生,允许自己出错,允许人生脱轨。轻松点,因为生活不会像我们想的那么糟,也不会如我们所愿的那么好。
李鹏程
人生最重要的是确定目标(象征:物质或者灵魂的满足),然后追随目标。每次革命(象征:认知的突破,个人的成长,欲望的满足)之后都会建立新的秩序(象征:人成长中的种种新经验)。新秩序建立之前。我们看到的是机会(象征: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毕竟,就像前南非博塔总统说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死”(象征:你需要的、努力的、渴望的、欲望的种种,是需要付出才能得到回报的,你想要的越多,就要准备好,失去的的越多,有的时候甚至是生命)。 生活一定是你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命运决定的,你就是你自己的命运。
柳永江
当你只关注到自己的行为时, 你没有看见自己; 当你关注到自己行为背后的意图时, 你开始看见自己了; 当你关心自己意图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时, 你才真的看见了。 透过内心看见了自己的心灵真相, 这是你的生命和心相遇了, 爱自己便发生并开始在自己身上流动, 你整个人和谐而平静。 这就是真爱的发生。 看见是最深的爱。 ————海灵格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