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触动与思考 2024年罗胖的跨年演讲给我最大的触动是:
蔡惠梅
#触动与思考 2024年罗胖的跨年演讲给我最大的触动是:“一困惑就出门”。因为这句话,当我一遇到困惑和迷茫,我就积极主动地约老师、朋友一起探讨
在这个过程,我发现我遇到的困扰和问题不只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我身边的很多人目前此刻可能都挺难的,而大家都在努力地寻找答案。是的,我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悦读分享#刻意练习#读书会
1温暖
0回答
蔡惠梅
温暖了
#
个人成长
相关回答
薛梅
人在与自己的相处中,不存在战胜的问题,而是一个不断自我探索,自我接纳的过程。
张凤琴
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可说: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99%的事情,对于我们和别人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 其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人,注意力被大量碎片信息、无用信息占据。 可这一切,跟自己的人生,其实并没有任何关系,永远也不会产生交集。 何必把自己有限的人生,浪费在别人的喜怒哀乐中呢?
吴川
很久以前,曾跟心理咨询的同事一起讨论,心理咨询师的站位是什么?职业操守让我们保持中立,那咨询师在中立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站在来访者的什么位置呢?有位咨询师说:我想应该站在来访者身边,即此时此刻,我在这里。也有咨询师说:应该站在来访者对面,让来访者看见自己,知道咨询师在这里。还有咨询师说:我想我们作为咨询师,应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来访者自己,让他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在哪里。后来又有咨询师说:我觉得我们应该站在来访者身旁靠后的位置,把手里的灯笼伸向来访者的前方,照亮他前面的路。为什么要站在来访者身边靠后,是因为主动权在来访者手里,而我们也在来访者身边,陪着他们走一段他们想走,但是没有勇气一个人走的路。所以咨询师的站位在哪里呢?也许每位咨询师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但是作为咨询师,既要保持中立,又要走进来访的心里,还要保持距离。
王冰
美国学者孙隆基在他的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说,中国人常会身心分离。特别重视身,讲究安身立命,特别在意身体健康。但是,中国人的“心”,却必须为别人的“身”服务。并且,也只需为对方的“身”服务。
蒋营宜
白雪峰
情绪是我们应对外界刺激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它们可以是积极的,比如说喜悦啊、兴奋啊和爱。也有可能是消极的,比如悲伤、愤怒、恐惧。其实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如果说你感到焦虑了,你可能需要的就是安全感、掌控感和稳定感。 如果说你感觉到无聊,你可能需要的是意义感、价值感、成就感。 那如果说你感觉到很悲伤,那么你大概率是需要被陪伴,被帮助、被理解。 那如果说你感受到的是恐惧,那你可能需要的是被鼓励被支持、被认可。 当你感受到嫉妒,你需要的是荣誉感,你需要的是成就感。 如果说你感觉到愤怒,你要的就是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同。 当你感到自卑,你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或者外貌,你会觉得不满或者是不安,就是自尊、自信和自我接受。 所以说每一个负面情绪都映射着我们最底层的需求,每一个负面情绪都在提示我们,我们有一个需求至今没有被看见。情绪是表面透过情绪找到我们真正渴望在意的东西,才能够更好处理我们的情绪。 如果你正陷在一种负面情绪,被痛苦煎熬着,请咨询我寻求援助支持!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