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心有欢喜,万事可期。沙发一趟,啥也别想不必提前焦虑,以关
王倩倩
心有欢喜,万事可期。沙发一趟,啥也别想不必提前焦虑,以关系之心慢度日常。开心不开心都是一天,困难不会因为你难过而消散,也不会因为你欢喜而增加,所以看淡一点。不要沮丧,也不必为了开心而开心,不强求自己。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那晓旭
巴纳姆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这种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其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心理学家曾把一段完全一样的性格分析发给一群学生,让他们就这段分析与本人的契合度打分,0分最低,5分最高。最后测验结果为4.26分。但事实上这段分析是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来的,并没有什么科学性可言。 有的时候我们认为某个分析很准,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受巴纳姆效应的影响,会不自觉的对号入座。不过博主认为,这些分析有时候也能带给我们某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所以看看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大家不要过于沉迷,理智对待哟~
石萍
心穷的家长,会通过破坏幸福的方式,人为切断流向孩子的快乐,一次次把孩子推向“我不够好”的低配感中。
谢海清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焦虑和恐惧的阴影。它们如同暗夜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心灵。但记住,焦虑的根源,往往只是对未知的恐惧。要想驱散这片阴霾,我们必须勇敢地揭开它的面纱,直面那些令人心悸的未知。 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识别出恐惧的源头,那只是看见即疗愈的第一步。那么,什么是看见即疗愈呢?看见,意味着意识层面的觉醒; 疗愈,则代表着潜意识层面的转变。只有当潜意识得到真正的疗愈,我们才能将“知道”转化为“做到”。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有些父母在辅导作业时容易情绪失控,打骂孩子,这正是“知道”而做不到的典型表现。 真正的疗愈,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认知,而是要深入到潜意识,去改变那些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挑战时,不仅心安,而且能够从容应对。
史冬英
昨天看了一场直播,里面有个女人问主播男女之间有没有纯友谊,主播很直接地回答没有,而她显然不这么觉得。 事情是这样的,她有一个发小男生,从小在一起长大的,用她的话说就是胜似兄妹的关系,他们后来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彼此还是经常联系。有一次她知道男人出差,还喝了酒,就发信息给男人,“到家给我发个消息”,当然这条消息被男人的老婆发现了,两口子大吵一架。类似的事情很多了,她感觉现在两家家长都彼此不高兴了,因此她就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男人的妻子就不能大度一点呢?他们明明就是纯友谊啊? 不得不说,在直播中主播表现得很机智,重点抓得很准,而且语言犀利,对这个女人一顿输出,就差说出“你不联系人家你会死吗?”或者“世界上如果没有你,那个男人会死吗?”这样的话了,以至于粉丝一片欢腾,唯独这个女人想不通,怎么没有人支持她呢? 其实像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他们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用自己的逻辑思考、行动,哪怕被啪啪打脸,他们也只会认为是这个世界有问题,是别人对他们有恶意。 用心理学来解释,这样的人属于未完成社会化的人,而更本质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的自恋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的自我为中心就是极度自恋的表现。 多数人可能都会觉得他们不可理喻,但你不知道的是,他们唯有如此,才能活在自己营造的幻想的世界里,否则一旦这个世界坍塌,他们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逻辑或视角,他们的自我可能就要破碎了——原来我是如此普通,并非不可或缺,更不是无所不能,这种打击他们是接受不了的。 所以这样的人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可笑、可恶,但当你明白他们之后,才发现他们其实可怜、可悲。但愿他们有朝一日能够对自己有所觉察,走进心理咨询的世界,获得根本上的改变。
冯继舟
无休止的纠缠、黏人、过度的情绪化、控制欲,种种超越情感边界的行为都被合理化为“爱”。 这也成为了大多数亲密关系,最终糟糕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分不清主次、分不清事实,轻易的把一切都定义为爱,而不去寻找背后本源的因素,自然会很容易在这种扭曲关系中失去自我。 亲密关系本身是需要让两个人共同成长、共同快乐的事,如果在这段关系中剩下的只有困扰和麻烦--那你应该去回归本源,看看你们的关系在哪里出了问题。
宋艳
独特感:就是觉得某个事物很特别,和其他事物不一样。 我与众不同 我是特别的 我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感受是与生俱来的 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新生儿就有独特感,而且在生命的早期,人的独特感是很强烈的。 随着人逐渐长大成熟,逐渐有了现实感,逐渐了解并接受了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人,人的独特感才会逐渐减弱。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就是成年人的成熟的独特感。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