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二次成长》的书中写到:无论一个人的性格是什么,它有多少

刘世淑
《二次成长》的书中写到:无论一个人的性格是什么,它有多少的优点或缺点都值得拥有存在感。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先天的存在感很强而有些人很弱?这其实和我们在婴儿时期是否得到很好的照料有直接关系。如果父母跟我们有良好的互动,我们得到了足够的回应,我们的存在感就强。但是如果照料我们的人无意或者故意忽视我们的哭闹,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得不到回应,这种感觉虽然不会留下事实记忆,但是会产生情绪记忆,它会萌生出一个非常底层的概念,我的需求是无法得到关注的。如果是因为某一个具体的事件,比如被排挤被孤立,那可能是创伤经历。但如果你想不出什么明显的挫折,但还是缺乏存在感,那就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婴儿时期的情绪记忆。 那么怎么改变缺乏先天存在感这个事实呢?1. 找到自己的出生证明材料,2. 想象你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画面,3. 添加出身旁白。4. 询问那些照料过你的亲人,让他们帮助你补充那些你无法回忆起来的获得更多的先天存在感。一个有着充足存在感的人会有着更少的负性自我评价,更多的抗挫折能力,在遇到挫折和挑战的时候会更快的恢复。

1温暖
0回答
白雪峰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王威方
《悉达多》是德国作家黑塞的作品,篇幅不长,只有100多页。这是一本有佛教味很浓的书,主人公悉达多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挣扎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因此好理解,能产生共鸣。 悉达多是婆罗门之子,生活优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不快乐,他想离开家去寻找自我的真相,父亲不允许,他就站着不动,站到两腿发软,父亲没办法就答应了。 这种年轻的倔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不顾父母劝阻的任性,我们好像都有过。 临走时,父亲对他说:“如果你在森林里找到了幸福,就回来和我们分享,要是你找到的只是失望,就回来和我们一起敬奉神灵。”父母都这样,舍不得又阻挡不了,就说:“家的大门永远为了敞开着,混的不好就回来,爸妈养着你。” 他和几个僧侣一起在森林里苦修,然后去追随佛陀乔达摩,听他讲经,但他说佛陀的学说里缺了什么。所以他没有皈依他。 就好比有人对你说:你要听话,我都是为你好。你就是听不进去,因为你不知道这个道理怎么来的?它好在哪?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原来佛陀也遇到过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袋里”。以后,当我们无法说服一个人时,想想佛陀,也就放下了。 悉达多坠入红尘,他认识了一名女子和富商,他们教他情爱和做生意,让他品尝了权势、财富和肉欲的滋味,过了几十年声色犬马、贪婪的世俗生活,父亲和乔达摩的教诲都被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终究,他没爱上这样的生活,他烦躁不安、无故发火,再然后他抛下所有的财富和女人,走了。 我们很多人不也这样吗?突然有一天厌倦了现有的工作或生活,向往诗和远方,大胆的就写个假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走了。 悉达多老了,他有些心灰意冷,想结束生命,这时大脑冒出来了一个“唵”字,它是佛教一个咒语,好像能激发人做好事的念头。 这就像一个站到悬崖边上的人,突然想到自己未尽的责任,赶紧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所以我觉得人一定要有责任心,心里要装着一些人,关键时刻它是救命稻草,爱人,是爱己的唯一之道路。 悉达多又回到孩子的状态,两手空空,胸中汹涌着快乐,他对这样的自己很满意。他说:“尘世欢愉和财富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我在孩子时就学过了,可是我现在才有了体验。现在我明白了,不仅是脑子记住了,而是亲眼目睹,心知肚明了。” 我们很想用所谓的经验让孩子少走弯路,但很多时候,动用所有感官,每一寸肌肤去经历人生,却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只有体会了生活之壮阔,才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