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有言:“善人之宝。”善,是人之珍宝,

王慧娜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有言:“善人之宝。”善,是人之珍宝,因为这世间的美好,都是环环相扣的,做人,多存一点善念,多行一些善事,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出现。 常言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天对任何人都是没有任何偏爱的,却总是会站在善良的人的一边。所以无论何时,做人都要心存善意,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正处于危难之中的人们。也许你一个不经意的一个善举,就为他人解决了一个难题,在未来你的某个艰难时刻,他人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给你。这世间的一切都是一场轮回,包括你的善良。你投入的每一分善意,上天都在帮你记着,你做的善事越多,福报便越深厚,好运也会时刻围绕在你的身边。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讲:“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运气这个东西虽然没有实体可见,但它却存在于我们具体的行为当中。勤奋努力,才会获得应得的收获;心态积极,才能将吸引积极的人和事来到身边;行善积德,方能得到上天的馈赠与福报。

1温暖
0回答
李明亮
温暖了
相关回答
王威方
《悉达多》是德国作家黑塞的作品,篇幅不长,只有100多页。这是一本有佛教味很浓的书,主人公悉达多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挣扎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因此好理解,能产生共鸣。 悉达多是婆罗门之子,生活优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不快乐,他想离开家去寻找自我的真相,父亲不允许,他就站着不动,站到两腿发软,父亲没办法就答应了。 这种年轻的倔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不顾父母劝阻的任性,我们好像都有过。 临走时,父亲对他说:“如果你在森林里找到了幸福,就回来和我们分享,要是你找到的只是失望,就回来和我们一起敬奉神灵。”父母都这样,舍不得又阻挡不了,就说:“家的大门永远为了敞开着,混的不好就回来,爸妈养着你。” 他和几个僧侣一起在森林里苦修,然后去追随佛陀乔达摩,听他讲经,但他说佛陀的学说里缺了什么。所以他没有皈依他。 就好比有人对你说:你要听话,我都是为你好。你就是听不进去,因为你不知道这个道理怎么来的?它好在哪?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原来佛陀也遇到过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袋里”。以后,当我们无法说服一个人时,想想佛陀,也就放下了。 悉达多坠入红尘,他认识了一名女子和富商,他们教他情爱和做生意,让他品尝了权势、财富和肉欲的滋味,过了几十年声色犬马、贪婪的世俗生活,父亲和乔达摩的教诲都被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终究,他没爱上这样的生活,他烦躁不安、无故发火,再然后他抛下所有的财富和女人,走了。 我们很多人不也这样吗?突然有一天厌倦了现有的工作或生活,向往诗和远方,大胆的就写个假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走了。 悉达多老了,他有些心灰意冷,想结束生命,这时大脑冒出来了一个“唵”字,它是佛教一个咒语,好像能激发人做好事的念头。 这就像一个站到悬崖边上的人,突然想到自己未尽的责任,赶紧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所以我觉得人一定要有责任心,心里要装着一些人,关键时刻它是救命稻草,爱人,是爱己的唯一之道路。 悉达多又回到孩子的状态,两手空空,胸中汹涌着快乐,他对这样的自己很满意。他说:“尘世欢愉和财富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我在孩子时就学过了,可是我现在才有了体验。现在我明白了,不仅是脑子记住了,而是亲眼目睹,心知肚明了。” 我们很想用所谓的经验让孩子少走弯路,但很多时候,动用所有感官,每一寸肌肤去经历人生,却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只有体会了生活之壮阔,才

李艳红
表达情绪除了音乐、绘画和手工之外,烹饪也可以表达情绪。很多人会说这个就是做菜吗 ? 做菜吃饭不就是为了生存吗 ? 这个也能算艺术也能表达我们的情绪吗 ? 日本电影《小森林》。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女孩从大城市回到了日本东北部比较偏远的一个小山村。她在小山村里根据不同季节给自己做各种各样的食物。比如青菜、果酱。整个电影的节奏很慢,实际上这种慢节奏就是一种象征。它象征功能层面发生的事情很少,实际上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空间走入自己的内在。整个画面非常的优美舒缓。在她做每一个食物的时候,肯定都要用手跟食物接触,这个过程中她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她的母亲在她小时候曾经给她做过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是她妈妈后来离家出走了。实际上她很难理解这件事情,这件事情也让她产生了很多无法表达的情绪。她通过做一些妈妈原来做过的菜,既表达了她自己的情绪,同时又作为一个载体,跟她的母亲建立了某种心理连接。她在做这些妈妈做过的菜的时候以及吃的时候 身体记忆又被唤起了,很多感受和情绪得以流动,并且也更好的理解了她的母亲。这只是电影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把做饭视为一个任务,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变成一种艺术。在艺术里我们可以很好地表达、呈现我们的情绪,而且当你带着情感去做菜的时候,味道可能真的是不一样的。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