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世界会以你对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而你没有好好照顾自己。”

张丽坤
世界会以你对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而你没有好好照顾自己。” 改变的最大障碍就是自我的设限。

1温暖
1回答
黄华
温暖了
相关回答
赵莎莎
想象一下,假如你今天完成了20件事,但犯了一个错误。晚上入睡前,你脑子里最有可能想的是什么呢?很有可能是那个错误。 为什么我们会对坏事念念不忘?因为我们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消极偏见:时刻为我们留意潜在的危险或损失。因此,我们会对各种消极的事物更加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沮丧和失望等负面情绪。 然而,脑科学告诉你,大脑是可以被改变的!你可以通过不断内化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塑造坚定有力、积极乐观的大脑,最终收获平静、自信和满足的人生。 我们的大脑对外在的挑战有三种应对方式,第一个叫作let be,顺应;第二个叫let go,放手;第三个叫let in,接受。 核心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学会let in(接受),然后能够让我们的大脑回路产生不一样的感觉,重新创建神经回路。因为人的大脑当中有很多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之间在不断地连接,从而产生神经回路。你的一些神经回路会引导你对事情产生直接的反应。 比如有的人天天都很紧张,当别人刚告诉他说“有一个事”,他就紧张了,因为他的神经回路当中就是搭了一条紧张的线。 那这个东西怎么改?神经界的达尔文主义有一个原则叫作“忙者生存”。自然界中是“适者生存”,能够适应的人才能活下来;大脑当中是忙者生存,就是你头脑当中经常使用的神经元连接会变得很发达。 有一个名词叫作“体验依赖型神经可塑性”,这个词说出来有点拗口,其实很简单,就是神经的可塑是来自体验,体验得多了,可塑性自然就强了。因为我们大脑的能量是有限的,我们根本记不住那么多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大脑天生具有选择性:哪些东西能够被关注,哪些东西不能够被关注。有的人很八卦,看到任何八卦的消息都要去看一下,因为他的大脑就喜欢关注八卦的事;有的人喜欢赚钱,他看到所有跟赚钱有关的新模式,他都会去关注一下。这就是你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被塑造的过程。 还有一个词叫“自我导向型神经可塑性”。其实从学术的角度讲,就是教给我们怎么样使用“自我导向型神经可塑性”来逐渐地塑造你自己的大脑。你可以想办法让你的大脑变得更平静、更自信、更满足。

谭丽梅
如果在一段足够长的心理咨询过程之中,作为来访者感到的是一直很舒服,甚至觉得只有在咨询师这里才会感到舒服。那么,说明咨访关系还处在高度理想化或者强烈的依赖阶段。 心理咨询中的一大部分工作,是要去体会、意识化咨访关系中产生的各种情绪体验。而理解了这些不舒服,同时也会因为咨询师的反应跟来访者早年的客体和目前身边的人的不同,让来访产生新的情绪体验,以慢慢改写来访者内心的创伤体验的感觉以及情绪反应模式。 这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痛苦的、持续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中同样也充满着内在的怀疑和不安,咨询师做到了,理解了来访者,因为这是来访者不熟悉的情绪体验和模式,来访者内心里是不相信的、或者觉得总也是不够的。而咨询师也是个普通人,做到了一百次,偶有一次没做到或者说没理解到,来访者立刻觉得这次没做到才是真的,“你原来只是因为是个咨询师,是个专业人员,技术性的做到了,而你的真人是不会、不想理解和回应我的……” 在一段长期的咨询过程中,这个过程要经历过数次。渐渐的,来访真正能够哀悼早年缺失了的回应的那个完美的客体,是永远也得不到的了。那是一个更加痛苦和哀伤的过程(能够哀悼和哀伤,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成长的能力)。渐渐的,才能真正开始为自己负责,为自身的情绪和感受负责。 这个过程是对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的考验。一些未被意识和觉察的不舒服常常会成为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卡点。持续的咨访互动中会激活大量的双方彼此的情绪和感受,咨询师需要持续不断地觉察:这些不舒服对来访者而言意味和重复着什么,对自己而言意味和重复着什么,专业上也叫做理解移情与反移情。 把自己的被激活的部分能够意识化地放在一边,面对来访者的情绪和感受,这是咨询过程中的难点。 老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心理咨询的过程犹如人生的过程,不舒服的比例也会很高。 面对和体会不舒服,理解不舒服,尊重不舒服的存在,聆听不舒服背后的声音,跟不舒服的体验深入连接,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自己,让不舒服的情绪和感受流动起来,不再受控于不舒服的情绪和感受体验,我们生命的局限性会更拓宽和松动。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