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咨询师很多时候会有挫败感和无力感。首先要看到这是正常现象
李娟丽
咨询师很多时候会有挫败感和无力感。首先要看到这是正常现象,不仅在咨询中,在生活各个领域比如医学?教育等都有局限性,所以心理咨询有自己的局限性,咨询师要克服自己的全能感。然后最关键的就是咨访之间的合作关系。如果一个来访者对咨询师说:我只能找你,其他所有的人都帮不到我。那么基本上我们也一定帮不到他,因为咨询师只能跟合作的人工作,咨询师工作的前提必须是那些有愿意改变,愿意主动敲门的人。
1温暖
0回答
燕子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326天 财富与智慧的关系 财富是把双刃剑。通过它获得了愉悦感和幸福感的人,是了解自己愿意支付怎样的心灵“对价”、并且能够放下多余和过剩财富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智慧的。 也许你会说:“这是饱汉不知饿汉饥!我现在不幸福,就是因为没有钱,等我有钱了自然就会幸福了!” 看起来好像是这样,现代社会里,金钱财富似乎的确成了,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美国心理学家对“乐透彩票”中奖者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奖一年后,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感并不比没中奖的人更强烈。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享乐适应”,也就是说,花钱买喜欢的东西或薪水增加,只能带给人短暂的快乐,对人的整体幸福感提升有限。这种感觉就像在水车上奔跑一样,永远在追求,快乐感却仍在原地踏步,所以也叫“快乐水车理论”。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或者必须去过非常简朴的生活,但我们可以带着智慧来看待和使用财富。缺少了智慧,过剩的财富和过剩的情感乃至知识一样,都会激发起人们更多的贪恋、嗔恨和痴迷,而人世间一切痛苦、烦恼和迷惑,恰恰都由此而来,所以佛法将“贪嗔痴”称为“三毒”,认为只有“勤修戒定慧”,才能“熄灭贪嗔痴”。
陈文玥
什么心态的人,有时候会通过一些道德绑架的方式,来影响你和要求你,因为他们会用自己的想法看待别人的行为,这种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 明确界限:清晰地界定自己的界限,明确哪些是你愿意接受的,哪些是你不愿意接受的。 2. 沟通:与对方进行坦诚沟通,表达感受和需求,以及你希望他们如何改变。 3. 设立界限:如果必要,设立界限来保护自己,避免被过度的付出或牺牲所影响。 4. 自我反思:反思自己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或鼓励了这种圣母行为。 5. 寻求支持:与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讨论这个问题,寻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6. 专业咨询:如果情况复杂,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获得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7. 自我成长:专注于自己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培养独立性和自我价值感。 8. 保持距离:如果对方的行为对你产生了负面影响,考虑适当减少与他们的接触。 9. 强化自我:通过阅读、学习或参与活动来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 10. 正面影响:尝试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正面影响对方,展示健康的人际关系模式。 11. 情感管理: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被他人的情绪或行为所左右。 12. 自我保护: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包括在极端情况下与对方断绝联系。 记住,虽然你关心和希望帮助身边的人,但你也需要照顾好自己,确保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健康不受影响。
王蓉
到底是灵魂伴侣还是双生火焰,陷入亲密关系的两个人最有意思的关系模式,莫过于这两种。
张丽坤
无数父母深深相信: 孩子出现问题,与自己无关; 自己从来没有错,只有仁至义尽; 是孩子“自私”“记仇”“不懂感恩”; …… 这样,父母就成了无辜者甚至受害者,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 因为他们永远正确,所以他们永远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改变,更不需要反思。反思意味着“向内看”,意味着自我质疑和自我剖析。 这与他们自认为权威的信念是相悖的。 但如果父母永远正确,永远完美。 那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要去承担那个坏的、令人失望的角色。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评价三部分共同组成)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当碰到外界,反射回来,才慢慢凝聚成“自我”的样子。 如果把来自外界的反馈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的影响力最大。这面镜子,叫做“父母”。当我们照镜子时,发现镜子里照出的,都是: “你错了,你又错了,你总是错,你好差劲……” 这个破坏力尤其巨大。 于是,自我尚未稳定的孩子,就会慢慢地形成一个稳定的认知:“我不行。 其次,父母永远没有错,孩子就看不到“与错误相处”的榜样。 毕竟,心理学和教育学已经无数次证明了,不论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言传”。 孩子学到的,永远是父母潜意识流露的“身教”,就像一些高权威父母的孩子,虽然总是被要求认错,但他学到的恰恰是“我从来没错”,于是渐渐养成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正确的习惯。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看似矛盾的人:他们内心深处很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干什么都是错的;但同时,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又坚称自己什么都没做错,把做错的羞耻感扔给别人。 内在,反复打架冲突,弄得自己筋疲力竭; 对外,折磨他人,让亲近的人不断受伤。 这样内心挣扎、行为矛盾的人,大概率有一对永远正确的“高权威父母”。 想要消解掉这些影响,往往需要趟过数不清的坑,耗费巨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其他人,却早已轻装前行。 而这与父母的初心早已背道而驰,谁才是该反思的那个人呢?
胡周琴
父母如果希望孩子成人、成才、成功,最好的方法是,永远做孩子的欣赏者~
王冰冰
我们需要的是安静,是免打扰,是独处,是享受生活,低调清醒,悦己越已。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