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挫败中探索,觉知中生活,反思中成长!

石萍
挫败中探索,觉知中生活,反思中成长!

1温暖
0回答
无怨无悔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张迪
这样的爱情,不需要遗忘,也没有遗憾,有的只是可供一生汲取的温暖,以及走下去的勇气。 真正的爱里,没有遗憾。真的有些人,让你相信人是有上辈子的,不然为何一相见就可以自然而然跳过试探、了解、熟悉的人际程序直接成为那个直达灵魂的亲密之人。虽然我们有无数次想留住对方的冲动,也曾臆想过结婚的生活。但心中还是清醒地明白,相忘于江湖,才是最好的安排……每个人都期待早点遇到真爱,只可惜我们都告白了幼稚、冲动的爱。 最后,我们还是没有在一起。有些人太美好,有些事太纯粹。就像爱上一座山,恋上一片海,那宽广而深邃的爱,常忆常在。可是你能拥有一座山、一片海吗?留住心爱的人,不一定能留住心爱的感觉。 当世事无常跟你微笑地开了玩笑,你应该深深鞠躬,表达感谢,留给世界一个背影,你走你的,与它且歌且行。 不再贪恋一时的欢愉,我们可耻地长大。我们喜欢上一个人,生出欢喜心,这本身已是莫大的福报与得到,若一味只想着得到便成了痴念,这痴念久积不去,便着了魔。留住心爱的人,不一定能留住心爱的感觉。 佛经翻译众生为有情众生。从人认识“情”那个字那天开始,一生都为情字绕。 我们都会孤独地走一条很长的人生路,在这个转角你遇到一个人,你们相互陪伴着,往前行。在下一个分叉路口你们却去往不同的方向,不用太悲伤,带着Ta给过你的记忆继续往前,没有人会陪我们走完所有路,人总会孤独,但是那些记忆里的温暖,那些点点滴滴的爱会始终陪伴。 把最好的祭奠留在回忆里。 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维摩诘经》

张凤琴
有人说,如今工作超过5年,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还没有基本认知的人,是新时代“职场废物”。那么,大家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一、工作难,任务重?“羞耻感”正在损耗你的价值感。 休斯顿大学的布林·布朗教授在《I Thought It Was Just Me》一书中[1] ,提到了她对羞耻感的定义:羞耻感是一种相信我们是有缺陷的、并且因此不值得被接纳和归属的、强烈痛疼的感受和体验。 为了避免羞耻感,一部分人养成了退缩的行为模式,撤离所有有可能令自己不安的环境与任务。 二、负面自证预言,走不出来的失败怪圈。 自证预言指由于一开始对情境的一种错误定义,继而引发了一连串的行为,使最初的错误概念变为现实,并导致这种似是而非的正确性,使错误的行为永久化。 同时,陷入这种困境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反复在现实中上演当初的错误观念,来证明这种猜想从一开始就是对的。  如同走入了思维怪圈,使人久久无法挣脱,反而在不断的自我暗示中越陷越深。 三、过强的“完美期待”,让一切变得“不完美” 在她心中,似乎总有一个“完美”的形象,一个毫无瑕疵的、天然应该有能力应对一切困难的自己。而她也将这份“完美期待”投射到了工作内容上。 这样梳理下来,我们就更能理解职场困惑背后心理动因,羞耻感让她无法正面应对挑战;完美期待让她难以与自我以外的事物真实沟通、让渡条件;而负面的自证预言又在不断打压她的自信,难以从负面循环中挣扎出来。 不妨尝试: 01接纳自己,从正视自我真实感受开始。 面对失败、挫折,第一时间要做的不是压抑或自我批评。强烈的自我攻击无法有效缓解焦虑,只会让情绪更糟糕。 我们需要做的是停止自我批评,静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只有与自己身体的真实感受建立起了链接后,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自我修整。 02寻找问题的出发点,从源头破局。 每个心理问题的背后,往往都藏着复杂的个人经历,无法单纯归因于几件眼前发生的事。 以负面的自证预言为例。我们可以将眼光放回过往,寻找童年家庭生活或群体生活(如学校)等经历中的蛛丝马迹,找寻最初反复让我们确信负面的事件一定会发生的原因。只有找到了最初塑造这份感受的经历,才能真正实现“破解。 03专注当下,通过身边小事建立掌控感。 对于有完美期待的人而言,最不应压抑的,反而就是对完美主义的需求。

华燕
一个医生在治疗复诊的抑郁症孩子,而孩子在那里看书时,医生大为夸赞孩子用功。这时候母亲赶忙来了一句“用功?假用功”。医生无奈的对母亲说:“你看又开始说了,又说了吧!”。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有时候假话说多了,也就成了真话了”。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期望和赞美是人的内在需求,也是激励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孩子是否有能力,最后的成就如何和自身努力有关联,同时也和受到家庭的暗示和方式方法有关。 《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贬低往往意味着好控制,因为你不好,所以就要听我的,这就是典型的“以批评为名,行控制之实”。 一个长期被贬低的孩子,内心会变得异常敏感,并且会长期自我怀疑。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投射性认同”。说得通俗一些就是,父母长期给孩子灌输什么感受和想法,孩子没有觉察与分辨能力时,很容易会认同到自身,长此以往就真的变成了父母想象的那个样子。 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仅仅会有为孩子赚钱养育的能力,同时还有接纳孩子不完美的能力。这样的接纳和包容的能力日后会成为一个孩子走进复杂充满挑战社会的“原动力”。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