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一个人爱的银行里有多少存款,决定他爱自己的能力。在童年被

范翠玲
一个人爱的银行里有多少存款,决定他爱自己的能力。在童年被父母肯定关爱的孩子,为自己爱的银行里会自然的充值。那些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爱的银行里没有存款, 甚至还是负数。爱自己是什么?爱自己是自我肯定,自己能看见自己,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生活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价值感等。如果你的爱的银行里缺少爱,那么需要每天储存一点点,例如每天回忆三件以上的事,这些事情给自己带积极正向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给自己一段时间,爱的银行会慢慢有了存款。存款多了,自信也就会悠然而至。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张凤琴
如何应对不想出门,上台发言紧张等 咨询中经常会遇到来访者说自己不太想出门,总觉得走在大街上周围的人都看着自己。这也让他不太敢看别人的眼睛,做事情也比较匆忙。 还有人说自己上台发言时就格外的紧张。总觉得所有的人都看着自己,自己的任何错误都会被别人看在眼里,自己的任何一个动作也会被别人看到。 社会心理学在研究自我偏差时发现人们在进行自我观察时,有时会出现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 焦点效应指的是人们在自我观察的时候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把自己看成某一情境的中心,并且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 这种焦点效应其实挺普遍的,所以我们走在大街上都会觉得自己好像是焦点,自己的一举一动可能会被周围的人关注到。如果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的时候,也可以自嘲一下哦,这只不过是自己的认识偏差,事实上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 当你了解了这个效应的时候,是不是在出门的时候就更坦然一些,更轻松一些呢? 透明度错觉指的是人们认为自己隐藏的情绪一旦外露就会被别人发现的错觉,实际上别人可能根本看不出来。 就是说人们总是高估自己内在状态外露的程度。当你在做报告或者发言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紧张了,就特别害怕别人看到你紧张,感觉大家都看出你紧张了,因此会更加的焦虑。但事实上,哪怕大家意识到你有些紧张,也没有你以为的程度那么重。 如果你意识到这是一个透明度错觉,加上深呼吸,投入到自己的内容当中,你会发现焦虑很快就溜掉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是为大众服务的。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困扰,其实前人都给出了详细的研究和解释。能改变的可以寻找方法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帮助,也可以更好地接纳自己。

宗阳
我们无法否认“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内在愿望和一部分积极的影响。想要更好,无论是工作和学习中成绩更好、自我更加强大有活力等,都是我们很积极的愿望。这种正向的愿望也激励着我们去尝试更多体验性、成长性的事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的发展。 但过度地要求“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者无休无止地要求“成为更好的自己”,则变成了一种魔咒。在这样的魔咒下,个体无法停歇,只能持续不断的、疲惫地“努力上进”,缺少了必要的休息与娱乐,而且时常感受到自己“尚未更好”的挫败,内心体验也时常是匮乏与疲惫。 首先,过度要求自己更好,可能会忽视过程中自己的真实感受与需求,带来耗竭和倦怠。 一些时候,“更好的自己”意味着废寝忘食、努力奋进,而过程中会一定程度让自己忽视对于休息、健康、关系支持等需求。我们看到很多情况下,即便个人已经感到非常疲惫和消耗了,但仍然关注点在如何更加积极和高效上。“更好的自己”像是吊在我们面前的一根胡萝卜,驱使着我们不知疲倦地前进着。 其次,一直追求“更好的自己”,很多时候蕴含着对于当下自己的否定,好似当下的自己是“不足够好的”。 一些时候的更高追求,是源于“我足够好了,我想尝试看是否能更好”,但更多时候,我们见到的是“我现在不够好,我必须更好才可以”。后者反映出我们较低的自我评价,持续的体验到内心的匮乏,总觉得自己很多方面不足够、不够好。这种匮乏和低的自我评价,也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法以一种充盈的状态体验生活。 第三,过度要求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尤其是忽视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如未能实现这样的超高要求,我们时常会感到挫败,甚至会发起对于自己的攻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聪明/努力/幸运等。 长此以往的自我攻击,会带来抑郁的感受。好似如果“没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不值得活的,或者,没有创造更大的价值、变得更好,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产生了存在主义危机,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