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很多时候,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却总是做不到,这在于个人经历

刘丽艳
很多时候,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却总是做不到,这在于个人经历中的感受和认知,还有惯性模式,改变惯性模式是痛苦的,由于很多人逃避痛苦总是大于追求快乐,就会虽然知道改变会对自己有帮助,却不愿意面对当下的痛苦,所以也无法走出困惑! 现在太多人在追求速战速决,急于求成,所以就会变得焦虑烦躁。因为内在期待总是无法达成满意,就会抱怨指责,仇恨身边的人事物,甚至仇恨社会。看到自己的需求,了解人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让自己愿意臣服于自然,回归自然降低期待值,在自立可为的状态下做一些力所能及,又能达成快乐轻松的事,整个人生也就会变得享受自然与美好!所以岁月静好我自安然!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宗阳
对于很多人来说,假如将自己类比为AI,似乎系统默认回复就是:Yes。 说“不”实在是太难了,以至于我们愿意承担我们分外的工作,去我们并不想参加的局,忍受我们讨厌的关系。不敢拒绝,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害怕拒绝伴随的负面影响,比如被认为不友好,影响彼此的关系等等。 拒绝,确实可能会伴随一些负面影响。不过,我们对这些负面影响程度的预期准确吗?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参与者分为两组:拒人者(rejecter)组想象朋友找自己帮忙设计一个logo,但是自己工作繁忙,所以拒绝了请求。被拒者(rejectee)组想象自己找朋友帮忙设计logo,但是朋友工作繁忙,拒绝了自己的请求。阅读完材料后,拒人者预测拒绝的负面后果,被拒者评价自己感受到的负面影响。 结果发现,拒人者高估了被拒者的负面情绪(比如,“被拒绝后有多受伤”)、对拒人者的负面评价(比如:“被拒绝后,觉得对方有多不友善”)、对关系的影响(比如,“被拒绝后,觉得和对方的关系相比之前如何”)、对未来互相帮助的影响(比如,“未来如果对方请求帮忙,会不会伸出援手”)以及说坏话(比如,“会不会告诉其他人这个人不友善”)的可能。 在紧接着的研究中,研究者找来一批人回顾自己拒绝别人的经历,并预期这次拒绝带来的负面后果。之后研究者要来了当时被拒者的联系方式,向被拒者询问那次拒绝真正给他们带来的感受。结果同样发现,人们高估了拒绝别人带来的负面后果。后续研究者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拒绝,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夸大了拒绝的负面后果。也许下次面对别人的请求时,我们可以更加遵从本心,做出决定。

赵莎莎
什么叫无助型呢?无助型的特点就是他的人生像走在一个黑干的隧道当中,他永远看不到前方有产生乐趣的可能,他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没什么意思,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无助。 心理学家有一个实验,这个名词我希望你们都记住,叫作“习得性无助”。什么叫习得性无助?这个无助是怎么来的?是学来的,是你自己学来的。从哪学来的呢?从生活当中学来的。心理学家这样做实验,他找来两只狗,把这两只狗关在笼子里面,然后分别给他们通电。通上电以后这两只狗就疼的要命,就叫。其中有一个狗的笼子里边有一个开关,这个狗一扒,扒到那个开关,电就没了。另外那个狗笼子没有开关,然后它就只管叫,只管叫,但是没办法,它一直要电半个小时。好了,每天通电电半个小时。 所以当你连续电了一周以后,那个找开关的狗就学会什么呢?只要一来电,关了开关,就没事。另外那个狗呢?每天一来电,没办法,半个小时就等着,就一定要电半个小时。训练了一个月之后,把这两只狗放出来,地上铺一张电网。然后找来一只新狗,这只新狗没有受过训练。三只狗都放在这个电网上,一二三,通电。 通完电以后会出现什么情况?那个新狗会怎么样?跑掉了。那个找开关的狗呢?还在找开关?没有,找开关的狗也会跑掉。因为它看到周围没有东西挡它,它知道这个东西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它也跑掉了。唯一只有谁留下来哭?只有那个每天要被电半个小时的狗留下来,蹲在那呜呜地哭,为什么?因为之前的生活教会了它,这个电是不可避免的。每天半个小时是一定的功课,所以它就只好蹲在那呜呜地哭。对,这个现象就叫作习得性无助。你可以摆脱的东西你都认为自己不能摆脱。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