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问题除了被解决, 或者遗憾地解决不了, 它还有另一个和我
刘丽艳
问题除了被解决, 或者遗憾地解决不了, 它还有另一个和我们链接的路径, 它还有另一种更内涵的出场意义: 它的出现不是为了让我们去解决, 而是为了让我们去思考, 去发现,去观察, 因此看见更深处的自己, 和更深处的对方。 看见我们各自的原生家庭,我们代际的那些创伤、缺失、匮乏, 我们在人性中的共同的弱点、畏惧、 从而让你看见你的生命, 你所处的这个世界, 破除掉自恋幻想后的真实的样子。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赵莎莎
作为咨询师,我们应该学习各种各样的心理学理论,但是当你进入咨询关系之后,你应该把理论全部忘掉,让他们全部隐藏在背景里面。 要记住,你面对的是一个人,他或许正在受苦,但他仍然是一个人。
李鹏程
女孩的情感经历至少需要有三段体验: 一段是跟随一个“大叔或哥哥”,他历经社会的沧桑、熟识人心的复杂,女孩儿在他丰富阅历指引下快速成长,很快对现实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不再是初出茅庐的“小白兔”。第二段是跟一个“弟弟”在一起,给予他帮助与指引,同时享受他的关注与崇拜,体验着一个人满心满眼全都是你的满足感,获得与第一段恋爱完全不同的收获与体验。 第三段是在之前两段角色、体验完全不同的恋爱之后,女人对于自己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时就可以找到一个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坦诚交流,不再有一方居高临下,而是两人可以平等、放松相处的恋人,我懂你的弦外之音,你懂我的欲言又止,谈一场“琴瑟和鸣”的恋爱了。 也许有些姑娘的感情经历不止三段,但大抵也逃不出这三种类型。如果其中哪一种类型没有过,或者是在不断的重复,那就算谈过很多恋爱,也是没有寻找到真正想要体验的那种味道与感觉,心里也多少会有些缺失和遗憾。如果这时进入婚姻,也常常会得陇望蜀,无法真正安心踏实的过日子。
翟炳钦
换个问法也是一样的:心理的苦恼,是心理造成的还是生理造成的?应该看精神科还是做检查、吃药调理? 疾病其实可以依据身心做一个简单的完全分类: 心因性心理疾病 心因性身体疾病 身因性心理疾病 身因性身体疾病 因是源,病是流。如果因在心理,意味着无论怎么搞身体,都不解决问题,为有源头活水来。 最初的源头到底是心理还是身体,几乎是一个无法追溯的问题,但可以通过治疗效果去验证。 如果身体治疗多年总是打回原形,那么很可能源头在心理,反之亦然。
我收集到两个比较可靠的临床者数据: 曾奇峰:“70%去医院看病的人,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 姚梅龄(有中yao治疗自闭、抑郁、躁狂的行yi经验):“15%的心理疾病,用中yao调理毫无效果。”(即心因性心理疾病) 从实用角度,大部分人都是身心同病,最佳方案也是身心同治,别管源头在身在心。当然,这个最佳方案受种种现实条件制约。
话说把身心分开来治病,是19世纪自然科学兴盛以后的事情。他们发现有些病毒、细菌竟然只通过生理层面就能解决,打破了身心一体的观念。 如今是分久必合,有了研究心理导致生理问题的心身医学,欧洲一些医院(如德国1972年)已设立专门的心身科和心身医生。 其研究表明:养育者的离开/弃、n待、忽视、过度期待4者,是最容易导致孩子患身体疾病的心理原因。
王倩倩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 就把遗憾和不舍都变成微笑, 把曾经的苦涩酿成甘甜, 在每一个路口, 对自己说一句: 没关系, 都是自己选的。
周春华
在关系中,我们总是会用不同的认知去接受身边的信息,有的人会无条件的相信别人说的观点,有的人会经过思考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同的观点,有的人会习惯性的拒绝所有人的观点,等,不管如何都是可以的,这就是你,因为你过去信任的经历帮助你获得过成长,所以你会坚持相信别人;同时也可能有的人因为相信而收到过伤害,所以选择不再相信别人。这些都是可以的,咨询并不是把咨询师的价值观完全的安放到你的身上,只是通过咨询,帮助你看见你自己,同时也看见更多的选择,然后你自己去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你,当然你也可以再看见过后依然坚持做你自己,(包括如果痛苦能够带给你舒适,安全的感受,你也可以继续选择在痛苦中)
杨宝英
人们常常认同伤害自己的人所采用的方式,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伤害我们的那个人的样子。那些过去受到伤害的人往往会用他们受到伤害的方式去伤害另一个人,即使他们并非有意。我们潜意识里会对那些我们怨恨或者害怕的人产生身份认同,模仿他们的行为方式,希望能够借此得到他们的力量,使自己免于被这种方式所伤害,我们常常见到那些总被别人控制的人,也在做一些控制别人的事情。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