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相关回答
蒋蓉
蔡康永曾说:“喜欢那么重要吗?我们活着不是应该有更好的原因吗?” 我们为了让别人喜欢,努力地迎合着全世界,受尽委屈后,也很难得到应有的善意。 如果说怕被讨厌放弃原则是被动应战,那么讨好别人委屈自己就是主动受虐。 无论你选择哪一种,都将在社交中耗尽心力,在群体中迷失自己。 很喜欢《被讨厌的勇气》里的这句话: “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自己。” 只有看淡外界的评价,我们才能卸下心理上的枷锁,轻松自在地在自己的世界里开拓。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不仅是成全自我的能力,更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他的心理学三大理论如下 1.目的论:目的论和心理创伤相关联。每个人都多少有点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心理创伤只是一个借口,每个人当下的行为,由每个人当下的目的决定,这个目的可能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面。 2.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理论。在阿德勒看来,人所有的困扰都来自人际关系。例如嫉妒以及自卑,还有逃避等,都来自人和人的比较。 3.共同体感觉: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群体里,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阿德勒的理论是积极的,丰富了我们对人格发展的认识。与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以及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节)在人生中的作用不同,他特别强调个体的主观选择和创造性,注重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并对人持乐观的态度。这一点对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另外,他既注重探索人的主观世界,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强调了遗传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其人格心理发展的观点有明显的社会倾向。即“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并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史冬英
亲密关系非血缘关系,这听起来是一句废话,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人拎不清,其表现就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处理亲密关系,结果当然不好。 血缘关系与亲密关系最大的区别在于,血缘关系是天生的,是永恒的,但亲密关系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变化的,也是可以随时结束的。 用血缘关系的思维处理亲密关系,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没有分寸,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跟自己的妈妈可以吵,可以闹,但无论如何,她还是妈妈,你们之间当时会生气,过后还是母子(母女),所以我们在和妈妈说话的时候往往不需要经过大脑,甚至不太会考虑她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但亲密关系则不行,对方不是你的父母,没有义务无条件包容你、满足你,如果你像在父母身边一样闹腾得太厉害了,或者超过伴侣的原则底线了,那么伴侣大概率是不会惯着你的。 换个角度,用血缘关系的思维处理亲密关系,你可能会特别失望。亲密关系其实更像是一种合作关系,不合则散,如果你总感觉找到伴侣后就像血缘关系一样,不用维护经营,伴侣就会一辈子始终爱你如初恋,不离不弃,那么你一定会失望,你会发现伴侣是会变的,甚至你自己都会变。 所以,分寸永远是亲密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经营好了,它会给你如血缘关系般的滋养和安全,但不好好维护,它却完全不似血缘关系,脆弱易碎。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