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知某乎的祭鱼)我们自出生以来,太习惯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

刘云清
(知某乎的祭鱼)我们自出生以来,太习惯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或者就像福柯说的以自己之前“被规训”的视角和思维模式来看待世界。因此我们就(自然地、本能地)认为世界就应当如何,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一生都是处于这个阶段,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大多数人都是形式逻辑的典范,辩证逻辑的障碍”。 随意举一些例子吧——男人应该主动、承担、沉稳、有野心、有风度、坚韧不拔;女人我就不说了,你从小到大,应该听得已经够多了。 波伏娃说:“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不论在成年还是小时候,他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通常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大多数人的自我,是相当妥协和退守的。 我只是想说:我们也许应该去理解这个社会运行的规则,然后,在必须的地方,超越它! “你不怎么样就是不爱我!你不怎么样就不是一个好兄弟!你不怎么样就不是一个好闺蜜!”,当我们把自我需求相互简化为最通俗易懂的范式,与各种流行于社会里的规范配合在一起要求别人的时候,就得到了社会认同这一强大的后盾,毕竟,你不这样做,你就是XXX!大家都是那么觉得的!你简直三观不正! 那种无与伦比的理直气壮,真是太迷人了!是啊,胆敢不畏惧这套系统的人,必会经受他人的审视和道德的宣判,遭受社会性死亡的惩罚! 我们心安理得,理所应当。 可是,仔细想想,保持社会正常的运行需要人与人进行深度理解么?事实上并不需要。 世界只要求大家快速进行流于表面的理解,然后以最低的社会成本相互配对,结合为一系列的关系——朋友、兄弟、闺蜜、同事、甚至伴侣,最后进行各种各样的生产协作和繁衍活动,以保证群体的延续。 所以,最滑稽的事情其实是——我们在追求自我的高呼声中,难以避免又前所未有地被世界渐渐赋予更多社会性,从而越来越囿于各种概念、标签、固有印象、社会认同,做不到真正超脱地看待问题。 当社会越来越高效运转,个人的自我必然越来越退守。集体不需要个性——这是社会性和个性的冲突,是完全能够理解的。 我们可以这么做,很多时候也需要要这么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只能这么做。 但是,既身而为人,作为个体,总有些超越的事情是不得不为,不去体验也甚为可惜的。 (字数限制,评论区见)

5温暖
5回答
于敏
温暖了
#
评论
20231217 复习。 仍然很震撼

我们都活在一个主观世界里,用自己的假设来评判他人。

1
你的芒果甜吗
1年前
太长了。。。得花心思才能看。太深了。。。。脑细胞不够用

1
对于自我,对于关系很深刻的分享

如果用海德格尔的话来提问,就是:我们应该如何从“非本真状态”出发,追求属于自己的“本真状态”呢? 三、伴侣关系的特殊: 如果说,在处理普通的社会关系时,我们由于精力有限,不得不求助于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比如假设我是面试官,我当然可以要求被试者A西装革履以表达基本的诚意。因为,我没有时间成本来和每一个被试者进行深度交流。 认同这种共有的社会规则,对于难以进行深度交流又不得不打交道的彼此,我们在很多事情上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而且,在这种特定场合里自我的甘愿退守是被试者驯服的表现,社会生产关系也需要他表现出这种驯服。 但你要理解,这是一种节省社会成本的简化,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这是一套经过简化的审核符号,是一种“仪式感”,是一种粗暴的“一刀切”。 这并非是什么天经地义的道理。 比如看了《当幸福来敲门》里的故事,当你站在一个理解的角度,你还会觉得主角没有职业修养,不尊重别人么? 也许这些范式有时候被那些浅薄的人以为真理,升华到了某种“职业道德、个人品质”之类的高度,你也要保持清醒,千万别不假思索地觉得这是什么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世界持续发展,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做到食物和能源趋近无限,彼此脑内信息交流瞬息就可完成,那时候也许我们再也不需要进行这种为了节省成本而进行的“仪式感检测”。 不妨想象一下,如果真的有神,如果神的生命和资源是无限的,他们之间的社交会是什么样的呢?他们还会那么敷衍、偷懒和浅薄么? 又比如,假设我是B先生的朋友,只要我不说出来,我当然可以简单而固执地认为B总是为异性朋友买单是因为他花心、大男子主义、不看重伴侣、乐于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等等。因为我没有对他进行实际行动上的批判,我就没有义务去深入了解其中的隐情,这就是社会规则。 可是,有没有可能被试者A买不起西装?有没有可能B的习惯出自于另一个其他人不知道的故事?如果我尽量保持头脑开放,是不是会有更多不一样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站在广场里,对着绑在柱子上的他大喊一声:“烧死他!”? 我当然可以用生活所迫、时间有限、个人渺小来解释我单纯的残忍,但不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高尚。 我必须清楚,事情也许和我认为的大有出入。也许人力有尽时,也许我们无法充分理解每一个人。 但我更加必须清楚自己正在进行约等于的思考,所以不能随意下断言,而是去试着加入多一分的理解。 也许神是无限的,而我们是有限的,但不代表我们应该甘于有限。 推而及之,我认为在面对伴侣这种极为特殊的关系时,我们更应该提倡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思考。 为什么作为人类的我们,是如此地渴求爱与被爱? 因为这种关系在很多时候是那么地私密、那么地不受限制、那么地相互信任、那么地不依赖语言、那么地充满彼此探索的可能性。 以至于,它非常有希望超越和突破社会认同的束缚,在两个人的努力下,演化为更高层次的交流模式。 而那,代表了理解和被理解,那是每一个孤单灵魂深处,最热烈的欲望。 允许投入更多时间成本,有特殊专属经历的伴侣关系,真的是语言可以描述清楚的么?真的是简化的推论可以判断的么?真的是他者可以随便定义的么? 而那些他者的定义,你又真的愿意轻易相信么?爱与不爱,问问自己的心,你真的不知道么? 左手指月,你要看见的是月,还是盯着手指觉得那就是一切? 在我看来,最佳的恋人状态可以相互促进对方人格的进步。当两个人之间的理解达到顶峰,也许有机会暂时消解“他者”的目光,收获一种双方主体得以扩展的高潮体验,两个人在那一刻似乎合二为一了,伸展性灵,怡然自得。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信你或多或少有过这种感觉。 自我是这样一种东西——当你尽量把它毫无保留地释放出去,撞到了什么然后再弹回来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它,而可以反复进行这一过程的最安全对象,不正是互相信任的伴侣么? 人生而孤独,我们的灵永远被囚禁于肉身之中,无法彼此触碰,更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理解,所以必然极度渴望这种类似“他心通”的感觉,这种渴望甚至会伴随我们一生。 也许逼迫伴侣对那些不假思索的社会规则低头,可以让你获得暂时的安心,因为那确实“证明”了他甘愿为了你退让自我,是一种投名状般的牺牲。 但那也同样意味着,他每一次退让,都会离你越来越远,而你,可能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不太负责地总结一下,排除那些故意利用和欺骗的案例,人们真诚渴望爱情并去寻找伴侣的世俗意义也许有以下几种: ①、解决生理层面实际的需求。 ②、有一个心理和经济上的陪伴者,分担社会生活的风险和成本。 ③、消解寂寞。 ④、满足“他者”的注视——比如在社会化语境下,有一个优秀的伴侣通常“说明”你生活稳定、幸福、健康、贴近主流等等。 ⑤、消解“他者”,获得两个独立主体之间进行深度交融的快乐。 ⑥、返回自我,理解自我,真正获得自我。 ⑦、…… 我并不是想说没有伴侣的人一定无法获得自我。毕竟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条路,并不是只有通过与另一个灵魂神交才能走得通。 但是既然个人能够有此缘分,这种关系又是那么特殊,我们又何必要拒斥思考,将它简单化和庸俗化,而不是把握机会,给彼此一个不再退守于躯壳之内的,真实的自己呢? 你能隐藏一生么?还是说,那些隐藏会化为各种互相伤害的具象化行为,在生活中慢慢磨灭彼此的信赖? 如果有诉求,就去交流,如果有感受,就去分享。 你需要学习的,是怎样有效地交流和真实地分享,怎样不使用暴力或者隐形的暴力去处理两个人之间存在的问题。 你需要学习的,是怎样表达自我,怎样触摸另一颗心上面,那些满是故事的、温柔的褶皱。 不要把它包装成一个廉价的故事,供别人指指点点,随意论断,然后急匆匆地去听从或者否决,满足自己情绪的宣泄——那是属于你们的,独特的经历啊!

2
展开更多评论
相关回答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