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相关回答
和钰蓉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大约可以分成 三种:亲情、爱情和友情。 亲情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之上,具有不可超越的“深刻性”,所谓“血浓于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血虽然浓于水,并不表明在任何时候“浓”一定就比“淡”要好。在无数的亲情中,往往由于过浓的情感,导致了身处其中的人没有了自由,心理受到严重的禁锢与伤害。现代心理学认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就是在亲情中遭受创伤的结果。而且,基于血缘的亲情具有不可中断性,这构成了亲人之间可以“肆无忌惮”的前提,因为不管怎样都改变不了你我是亲人这一事实。很显然,这种没有边界和规则约束的情感是危险的。 爱情,以及作为爱情的延伸的婚姻,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亲情的“不可中断性”。没有人是为了离婚而结婚的。爱情中的山盟海誓.有合同属性的结婚证上没有注明有效期限,婚礼上受到的“白头偕老”的祝福,都使婚姻蒙上“永垂不朽”的欺骗性色彩。“为所欲为”就成了一些人在这种关系中的基本准则。当爱情褪色,伤害日深,婚姻“合同”的有效期就被置于讨论的地位,结果不管是怎样的,情感的品质都要大打折扣了。 友情,一开始就比亲情和爱情要平淡一些:既没有亲情的生物学基础,又没有爱情的生物学加社会学基础,明显“先天不足”。而且,维持它是有条件的,当条件不复存在,终止它也比终止亲情和爱情(婚姻)简单得多。相对而言,这是一种很潇洒的情感联结,既可以浓如血,也可以淡如水。在友情中,你可以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朋友他该去就去,该来就会再来。 弗洛伊德发明的心理治疗,每次 50 分钟,总次数也事先约好,设置的这种可以终止的关系,可以恰当地“压迫”身处其中的人遵守基本的人际规则,并且有成长的紧迫感。 从这一点来看亲情与爱清都应该向友情靠拢。 亲情如果具有了友情的品质,就不会浓得让人窒息。爱情中也应该加入友谊的品质。如果你想到爱情会褪色,你就自然会想办法维持它起初的颜色;如果你的结婚“合同”上有时间期限,你也会时时想到怎样能续签。目标一旦确定,相应的言行就不会乱来了。 遗憾的是,人性的一面是渴望稳定;另一面却是希望自己能够超越因果,不惜冒险以自己是例外为乐。得失之间,真的就是赌博,全靠运气了。

王胜
前不久,国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堪称史上最严格的游戏禁令,然而真的就能帮到孩子们吗? 现实中存在很多的悖论,最常见的现象是,随着5G数字化的高歌猛进,我们的生活发生诸多变化,工作,生活,学习,社交,娱乐诸多方面已经离不开手机,学生面临同样的境遇,这本身就给监管带来了难度。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的注意力也集中在手机上,使得家庭的氛围,缺少感情的交流,孩子感到缺少关心呵护,自然会将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了手机的娱乐上,成为日后的伏笔。这样的孩子,往往在人际交往能力上会有欠缺,也更容易沉迷在游戏中。另外,虽然时代有了飞跃的发展,有些家长的思维还停留在唯学习论的束缚之下,当下的业态淘汰更迭率很高,对复杂的应对力越来越高,也意味着要更好的关注孩子好奇敏锐度的培养,而不是只关注单一的学习成绩,使得孩子缺失了获得成长动力。还有,没有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少挫折教育,无法帮助孩子形成愈挫愈勇的动力,这些都会成为,孩子在遇到挫折无法面对时而逃避到游戏当中的动力。游戏是本就是孩子们社交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进化,游戏的形式也演化到了现在以手机游戏为主的状态,而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也确实比较缺乏,所以要求家长要保持清醒的意识,帮助孩子形成适度的自控力,所以一方面要既要有足够的耐心,也要有足够的毅力以身作则,尊重孩子,共同完成避免沉迷游戏的努力。 从综合的统计资料来看,对抗孤独,焦虑,回避挫折是重要的诱因,如果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氛围,可以有效的预防沉迷手机游戏。 当然,如果发现孩子长时间的玩手机游戏,家长首先要稳定住自己的情绪,先耐心的观察,挑选适当的机会,与孩子交流进行了解,最好不要情绪化的表现,给沟通带来阻碍。如果发现是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求助,寻得最佳的解决策略。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