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 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 好比香料,捣

李璟
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 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 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1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相关回答
李有军
谈起原生家庭,许多人都会想起我们的父母,想起幸福快乐或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它对我们的影响是那么深刻,甚至会持续一生。如我现在性格很孤僻,就是小时候父母对我很严厉,不准许我出去玩,所以我跟同伴接触少而养成了这样的性格。”;“我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吵架,让我很害怕婚姻,我现在恐婚其实就是因为父母没有给我树立好良好的榜样。”;“我一直想出国留学,但父母没办法在经济上支持我,他们觉得在国内就业就挺好的,所以我现在只能做我不喜欢的工作,按部就班的每天朝九晚五。” 简而言之,现在的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而这一切往往都是自己不想要的、不满意的、是负性的。其实习惯批评和指责的人或许模仿和沿袭了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而不是选择“改变”和“创造”。如果时光倒转,你未满十八岁,很多东西你无力摆脱和改变可以理解。但现在,你已经是个成年人,出入各种场所都不需要父母陪同,衣食住行都是自己在打典,却依然还要把父母的影响和塑造挂在嘴边,这完全就是一种不想承担自我成长、拒绝长大的表现。如果你把如今的表现都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和父母,只能说明你并没有打算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且把所有的不如意都归结到了父母身上,并把父母当作了“替罪羊”。 我们从不否认过去经历对自己的影响,尤其是创伤性事件,以及至亲带来的伤害,在我们还没发展出独立人格的孩童时期,我们的确可能不加分辨的吸收着这样的影响,因为还不具备判断、分析的能力。父母要我们做的事,我们不能违背,不合理的要求我们无法反抗,每天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举手投足都会对我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如果你把现在的一切都归咎于过去,把你的落魄和失败都源于父母和原生家庭,那么你就会一面咒骂自己不堪的过往;一面会想方设法的去博得同情,而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不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想为自己的生活而改变,也不想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这是懦夫的表现,也是无能的表征,如长期以往就会使自己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沮丧,并永远生活在暗无边际的痛苦之中,这难道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李萍
从小我们就听着「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长大,任何事情好像再坚持一下就能得到好的结果,似乎「放弃意味着失败」「放弃代表着软弱」。 但面对不健康的关系时,当我们陷入痛苦的挣扎与冲突之中,每次交流都带来不安、怀疑甚至否定自我价值时,面对这样的关系,我们还要继续吗?放弃,是否就比坚持更容易? 01 放弃有时候是一种更好的应对方式 在我们的文化中,「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就像一个信条,我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往往会更倾向于劝合,劝花力气去改善,而很少有人会劝人放弃。 但有时候,放弃也许是比坚持更健康的选择,就像健康的离婚对于双方、对于孩子的保护,有可能远远大过维持糟糕的婚姻。对于婚姻治疗师来说,有一种帮助叫做「帮助双方更好的离婚」,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却少有人帮助我们「更好的放弃」。 放弃一段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身处糟糕关系中的人,有时很难清晰的去分辨,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到底是不是对方做了错的事情,自己所处的这个痛苦的关系,有没有改善的可能。如果使自己感觉痛苦的是父母、亲人、重要的朋友,重要的老师上级等等,就会让我们更容易难以取舍。 为了帮助自己在感觉中轻松一点,我们就很容易动用「否认」、「压抑」、「理智化」等方式,拒绝面对关系中的痛苦。这些方式有可能帮助我们获得暂时的轻松,但实际上,如果关系中存在的伤害不被识别,不被拒绝的话,便可能一直持续发生。而接受这种持续发生的伤害,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可能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人格中的确是存在多种病理性组织的。 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格中都存在着精神病性的人格组织,这些组织与健康组织是比邻而居的,只不过是通常一个成年人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适应社会化的要求,所以可以管理那些病理性的部分。 可一旦经历某种特定的刺激,那些病理性的部分就会被激活,就有可能伤人伤己。所以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现实:在生活的某些时候,伤害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之所以要强调伤害是真实存在的,是因为对于我们的文化,对于很多人来讲,一直试图用回避伤害的真实存在来营造一些和平的幻境,以此来回避面对被伤害后的痛苦,也避免因为要拒绝伤害而有可能引发的冲突,比如「他是我的亲人,不可能要伤害我,他只是好心办了坏事」。 也许这样的安慰可以使当事人尽量少的感受到被伤害的痛苦,但是这样的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坏处,是被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