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从两到三岁开始就有强烈的“我要自己做
王晓波
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从两到三岁开始就有强烈的“我要自己做”的欲望,这时候他们会逐渐完成与父母的“心理分离”。这就意味着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候成全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但是,很多父母总是在为孩子提出人生建议,永远在帮孩子解决困难。正是因为有很多“永远为孩子考虑”的父母,切断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在脱离父母之后,毫无自主能力。——暖心
2温暖
0回答
张万青
温暖了
#
个人成长
相关回答
张洪霞
一只小花猫,慢慢的走到人们面前,冲着看着它的人们,声调高低起伏的叫了几声。一位平时很乐观的人,说:“小家伙,你要和我说点什么吗?还是想和我聊聊天?”另一位时常烦闷的人对着它说:“你又怎么了?有什么不高兴的,想和人吵架吗?”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人,面对小猫的同一个行为,得出的结论完全不一样,推及到生活中其他的事情上来看,乐观豁达的人总是能找到事物积极美好的一面,而郁郁寡欢的人,总是着眼在消极烦闷的方面。因此,在繁杂的世界里,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开关调控在自己的手里。
王欣梅
生命的存在,必须要感受到乐趣。 要找到一个能一直带给自己乐趣的人很难, 要找到一件能一直带给自己乐趣的事, 相对而言,容易。 失掉人生乐趣的人, 不是因为身边缺少了一个有趣的人, 而是少了一件一直有趣的事。 ——《半山文集》
谷振强
你的任务, 就是珍惜你自己的人生, 而且还要比之前任何时候 更加珍惜。 ——东野圭吾
胡周琴
父母本色心理的良好呈现是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基石。母亲“柔性、感性、母性”的本色心理特点,能给到孩子稳定的心理滋养,给到孩子良好情感意识、情感能力的影响和内化;父亲“理性、刚性”的本色心理特点,能给到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性格上的力量感以及人生的方向感、责任感的良好影响和引导。孩子的成长、习惯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塑造离不开父母双方的共同努力。母亲善良温和宽容,父亲有责任有担当,孩子才能身心健康成长,家庭才能真正和谐和睦。 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大于天,父亲代表着威严与庄重,但是,对于孩子过度管控,会破坏孩子的独立意识,导致孩子人格不完善。缺乏民主意识、强势的父亲会导致孩子形成自卑、懦弱、高敏感的性格,做事过于小心谨慎,不敢敞开心扉,长期压抑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女性的语言区较男性而言更为发达,大多数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好,但母亲不能过多去唠叨孩子、过度去担忧孩子。过多唠叨,过度担忧,给到孩子总体的感觉是被否定,不被信任。过多唠叨孩子时,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做得不好,母亲不喜欢我、讨厌我;过度担忧孩子时,传递给孩子的是:我不被信任,我能力不行,我容易出问题。经常被母亲唠叨、担忧的孩子,容易自卑,自我认同偏低,情绪容易偏激,不稳定。 渴望被父母认同和接纳,是每一个孩子的本能心理,而要做到真正去理解、认同、接纳孩子,确保亲子关系的亲密和谐,父母需要多关注自己的角色使命,努力呈现出角色该有的本色心理。
冯二玲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是不同的,不陷入周遭的卷与不卷,而是问问自己,是否不辜负每一天,每一个当下。 自洽和自爱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毕竟,倾注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和精力,远比不在可控的其他地方,更有价值。
李素蓉
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你怎么想,世界就怎么改变!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