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们每个人 在某些时期 会有一些想不通的事 怎么办? 想

陶莎
我们每个人 在某些时期 会有一些想不通的事 怎么办? 想不通就不想了 先放起来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 答案会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冯二玲
本我 超我 自我 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本我即欲望和本能层次的力量,超我则是规则层面的力量。本我渴望为所欲为,而超我则控制本我,自我则起着协调超我和本我的功能。对于这个人格结构还可以有更直观的理解,将本我视为一个人的“内在小孩”,而将超我视为其“内在的父母”。 “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形成于一个人6岁前的经历,基本就是这个人小时候与最主要的抚养者的关系模式的内化及现实的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最终会被他内化为“内在的父母”,而幼小的他则被它内化为“内在的小孩”。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6岁后人格就基本定型,以后可以改变,但难度很大,也就是说这个人6岁前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决定了它的基本人格结构。 那么6岁前父母对一个孩子的惩罚就会被永远根植于孩子的潜意识之中。比如你做了一次恶作剧,受到了父母严厉斥责,那这种记忆就会扎根于你的内心。如果父母相对比较严厉,你经常被父母严格教导或惩罚,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或者父母尽管不严厉,担心一些特殊的原因,你很小的时候就主动约束自己,做的像一个小大人似的,也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比如父亲太忙,妈妈多病,父母都很爱你,而你则会回报给父母以爱,很小的时候就能主动去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一来,你很小的时候就成了一个小大人,这样一个小大人会得到亲朋好友的赞扬,大家都会夸你懂事,这看似是好事,但其实这个小大人的本我被压抑了,你也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 不管什么原因,只要一个人拥有强大的超我,就很容易在面临考验的时候感受到焦虑,只是这种焦虑并不仅仅是生存性的,而且带着惩罚性,也就是他害怕通不过考验,不仅仅是害怕自己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也害怕得到惩罚。即害怕再也得不到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的认可,也是害怕得到超我也就是“内在父母”的惩罚。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似乎都变成了应试社会,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好好上学并取得好成绩是最重要的,也是家长最为关注的,那么相应的,他的超我与本我的冲突也最容易体现在这一点。于是,小时候我们很容易担心通过父母要求的那一关,而上学阶段如何通过考试这一关。这一关既是现实的父母、老师和社会对我们的考验,也是“内在父母”或超我对我们的考验。考试焦虑,特别是重要的阶段比如说中招考试高中的考试焦虑仍然是我们所体验过的最强烈的焦虑,这种焦虑深入到潜意识,最终替代了小时候被父母考验的焦虑,形成了一种标志性的焦虑,一旦我们再次遭遇考验,对自己而言重要时期的考试焦虑就会在梦中重现。

张凤琴
你能想象一位81岁的老妇人独居贝加尔湖畔11年吗? 不仅如此,她的出行几乎靠滑冰,因为这里常年寒冷干燥,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40多度,每年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是被冰雪覆盖着的。 她从7岁便开始滑冰,脚下那副冰刀是她父亲用钢锯片和木头制作的。从小学开始,到工作退休,这副冰刀共陪伴她度过了74年。 寒冷不说,最近的医院都在60公里外,买东西也要到几公里外的邻村,生活极其不便。 而她在此生活的乐此不疲,因为她每天特别忙碌,过得很充实: 事实上,她有11头奶牛、4条狗、3只猫,以及一群鸡。虽然每天的生活就是照料这些动物和滑冰,但她从来不会感到孤单和寂寞。 “我过得很充实,我的内心平静而坚定,尽管我现在后背都挺不直,可打水、砍柴、开车外出这些活儿,我一样都没有少做。” 为满足动物们的日常用水,她每天必须提着两只桶,跨过一个陡峭的小山坡,到湖边凿冰、取水,最多时要跑十次。 她还会参加当地的滑冰比赛,5公里是她最喜欢的距离。 除了滑冰,柳博夫还擅长刺绣和编织,不管是动物还是风景,都能在布上变得栩栩如生。家里的墙面上,还挂着不少她的作品。 对于此,她似乎显得有些另类,她从不害怕一个人独处,甚至不知道应该害怕什么。 在她看来,与其将灵魂寄托在它处,不如学会和自己相处,和大自然相处。 少有人能理解,滑冰是她感受自然的方式,是她比同龄人更加充满精气神甚至长寿的秘诀,更是她对这项运动的延续。 因为内心充盈,远胜繁华万千。 选自|南行有话说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