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为曾经有矛盾型依恋关系的人提供一些简单的练习: 6.依

石萍
为曾经有矛盾型依恋关系的人提供一些简单的练习: 6.依恋关系会让人感觉到它是关系到生与死的问题。在非常小的时候,我们依赖父母或其他照顾者,以获得一切——食物、水和保护。如果照顾我们的人变化无常,难以捉摸,那么当我们进入青春期或成年后,如果生活中发生了令人紧张、引发压力感的事件,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害怕,认为没有人能保护我们。这种形式的矛盾型依恋关系导致对依恋的需求大大增加,让人真的感觉到事关生与死。了解这些对你识别这种感觉非常有帮助,把它看成是基于依恋的情绪反应,不要让它把你吞没。❤️❤️❤️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225天 如何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首先得找出它们。经过多年研究,我将非理性信念分为三个大类,我们所有的非理性信念都可以归纳在其中。这三大类是:我必须、他必须、世界必须。 “我必须”是针对自己的绝对要求。比如:我必须成功;我必须随时都表现完美,受人喜爱;我必须超过别人,比别人更优秀。 “他必须”是针对别人的绝对要求。比如:男朋友必须爱我,必须留在我身边,永远不离开我;老板必须尊重我,必须认可我。 “世界必须”是针对外界环境的绝对要求。比如:道路必须通畅,不能堵车;天气必须晴朗,不能下雨。 我们所有的非理性信念都包含在这三种“必须”里,它们造成了我们的过度焦虑。 举个例子,我们都会失恋,失恋时会悲伤、难过,这是正常的健康情绪,它可以让我们发泄痛苦,疏解心情。只要给予一定的时间,这些情绪都会过去,我们都会从痛苦中走出来。 但是,假如我们有一种“必须”的信念,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我们觉得“他必须爱我,必须留在我身边,没有他我活不下去”,我们整个人就会陷入焦虑和崩溃。我们会一直走不出痛苦,甚至可能会去做很多疯狂、可怕的事情,来阻止对方离开。 所以,这种带有“必须”要求的想法就是我们的非理性信念,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来找出它们。 我介绍了一个找出它们的小方法,现在我们可以一起来试一试: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回想一件让你感到焦虑的事或者一个人,写下你对这件事或这个人的“必须”信念。 想一想,这件事必须怎么发展你才会快乐,这个人必须怎么做你才会开心?可能是“我必须减肥,必须更瘦”,也可能是“他必须爱我,必须尊重我”。写下这些绝对化要求,它们就是给你带来焦虑的非理性信念。 找出这些非理性信念,我们就要开始跟它们辩论。通过辩论改变非理性信念,建立理性信念。 辩论方法可以使用逻辑型辩论法。,逻辑型辩论法的第一步是提问,问自己为什么我认为,这个非理性信念一定要成立?第二步是回答,回答提出的问题,给出自己认为让非理性信念成立的理由;第三步是判断,从现实世界出发,用理性思维判断这些理由是不是符合逻辑,有没有道理。如果这些理由不符合逻辑,没有道理,那么非理性信念就无法成立,我们坚持的就是一个虚妄的东西。我们的理智就会让我们做出清醒的举动,放下对非理性信念的执着,试着改变它们。 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这三个步骤,检查一下刚才写下的非理性信念。比如,我们的非理性信念是 “他必须爱我”,第一步提问,问自己“为什么他必须爱我,为什么这个信念一定要成立”?第二步回答,我们可能会回答,“因为我很爱他,所以他必须爱我”。第三步判断,用理性思维判断,很明显可以看出,这个理由是不符合逻辑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法律规定你爱一个人时,那个人也必须爱你。“我很爱他”和“他必须爱我”之间既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你爱他是你的事,他爱不爱你是他的事,无论你们是什么关系,你都没办法管到他的事。 经过这样逻辑的辩论,我们就会承认,“因为我想得到,所以我必须得到”这种想法,在现实里是不成立,不合理的。因为我们想要怎样,所以现实生活必须变成怎样,这种想法是不符合逻辑的。毕竟我们都只是普通人,不是法力无边的神仙。 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明白非理性信念的荒谬,就能试着去改变。比如我们可能会把“他必须爱我”这个信念改为:我希望他爱我,但是如果他不爱我,我也没办法。毕竟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自主选择权,可以自由选择爱谁或不爱谁。他不爱我,我很难过、遗憾,但是不会完全无法接受。 可以看出,改变非理性信念其实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找到它们,把自己心里的“必须”要求写下来;第二阶段是用逻辑型辩论法对它们进行审查,明白它们不符合逻辑,不能成立;第三阶段是改变它们,把它们转变成更符合逻辑、更符合现实情况的理性信念。 当我们改变非理性信念,建立理性信念时,情绪就会慢慢好转,焦虑也会得到缓解。我们最好经常对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不断加深理性信念,这样才能更快地改变认知,减少焦虑。 不过,在有些时候,即使我们进行了辩论,也还是很难消除非理性信念,尤其在这个信念涉及我们自身时。因为我们可以理解对别人不该有“必须”要求,却很难理解对自己不该有“必须”要求。我们往往会觉得,对自己有要求是好事。但事实上,当对自己的要求成为一种苛刻的“必须”,这种必须就反而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压力,让我们做不好事情,不能接受自己。这时我们就需要用一种情绪治疗方法,叫做,无条件自我接纳法,来彻底放下非理性信念。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想要获得成功,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的信念可能是:我必须有一份好工作,赚很多钱,如果做不到,我是一个失败的人,就没有价值。 这种要求自己“必须做到”的非理性信念很难消除,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从外界、从别人那里寻求爱、认可和接纳,别人的接纳是有条件的,他们是否接纳我们,取决于我们的成就和行为。 毫无疑问,这种有条件的接纳会带来很多焦虑,因为我们不可能总是成功,总是表现很好。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无条件自我接纳法改变信念,缓解焦虑。 无条件自我接纳法的第一步,是设定我们的目标;第二步,是判断我们的行为,对行为作出评价。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是成功的、好的行为,不利于目标实现的是失败的、坏的行为;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对行为的评价和对个人的评价区分开来,认识到我们的评价是针对行为,而不是针对我们个人。我们行为的成功、失败不代表我们个人的成功、失败,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个行为,就对自己做出一个全局性、概括性的评价。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的目标是:我要有一份好工作,赚很多钱。可是不幸的是,我失业了。那么,针对这个目标来讲,失业就是不好的,是失败的,因为它不利于我实现目标。但是,失败的是失业这个行为,而不是我这个人。我不会因为失业这件事,就对自己做一个全局性的评价,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事实上,我永远没办法确定我是一个失败的人,还是一个成功的人。我可能失业了,在工作上失败,但是我可能很善良,孝顺父母,在个人品德方面很成功。 有条件的自我接纳是焦虑的根源,因此学会无条件自我接纳非常重要,它是我们应对焦虑的最佳办法,可以让我们彻底消除焦虑来源。

彭保云
首先居家的那一种无意义感、无所适从的感觉大概率是源于对目标感的暂时缺失。没有了目标感觉得开始迷茫,而没有目标感,原因是又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了是更深一层的价值感的丧失,开始迷茫,老师不自信并自我怀疑。 而这种没有目标感跟价值感是因为看不到、没法从人际交往的反馈中发现自己,没有被认可。 这种居家状态确实很难被看到与认可,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这种反复迷茫需要被肯定是一个循环,总会不断遭遇目标感跟价值感的丧失。 也许我们凭自己一己之力很难找到这种轮回一样的循环式的目标、感价值感丧失的原因。 但是对于目前居家状态房子目标感价值感丧失循环的打破,我这边可以给初一些建议。具体有3点: 第一点是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交圈,瑜伽、插画、甚至事孩子的家长群体等,你可以持续朝一个方向学习并输出,这里面可以进行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第二点:把家里的事情清单化,慢慢调整并填充,尝试对每日事情做一个分类,把自己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让自己觉得过得充实又有意义。 第三点:尝试以居家身份做一些可以变现的事情。经济独立需求如果对你而言很重要,每天花点时间看看周边需求结合自己的时间及能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会让自己意义感充盈起来。 所以从这三方面去着手,居家生活你应是不会不会无聊,不会没有意义,不会不充实,不会没有价值,每一个当下你都可以一门心思在做这些事情是在自我充实的基础之上,保证自己的社交圈,同时,我要在这个过程里面有一个更清晰的目标,可以利用这些东西让自己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身份(ID)走出去,比如烘焙小能手、插花达人等等,同时还可以软广给自己招来客源。这样居家的同时实现自由职业的路就能走的更自信更远。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