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就是来自我们的潜意识 。荣格
庄会谦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就是来自我们的潜意识 。荣格说:人的任务,就是意识到,从潜意识中努力向上涌出的内容。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如遇到一条窜出来蛇,你第一的行为就是跳起来躲开它,因为你意识到了危险,但是潜意识给了你处理的办法和行动。假如我们知道了这是潜意识的作用,我们就可以利用潜意识的这种直觉或者说是本能,避免很多突发情况的伤害。
0温暖
0回答
#
个人成长
相关回答
吴英梅
人们常说改变与成长。然而,无论是改变命运还是成长自我,都需要以「自知」为起点。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改变与成长就会变得盲目。 「知」是光,能够照见世界。「知」是镜子,能够看清自己。最深度的自知,能够穿透思想与情绪,直达内心深处,看到一个人最初是为了什么而来到这个世界。这个最深处的“初心”即是人的基本心愿,随着自己的基本心愿生活,意义感自然会充满人生的每个细节,不论结果如何。
赵莎莎
中国古代的一个词,叫如如不动。为什么学佛要学到如如不动,就是八风吹不动的感觉。大家听说过苏东坡那个故事,苏东坡有一天在家里边打坐觉得感觉特别好,写一首诗,叫“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他把自己感觉就像一尊佛一样。八风吹不动,毁誉称讥这些东西对我一点用都没有。端坐紫吉莲,就派童子说,拿着这个到对面给那佛印看。佛印是跟他一块学佛的一个和尚,说拿去给他看看,让他看看我的境界。这个书童就驾着船跑到对面,给佛印看。佛印拿过这张纸一看,提起笔来在上面批说“放屁放屁”,然后让书童拿回去。 书童回来给苏东坡一看,苏东坡就生气了,敢说我放屁,我这么好的诗,这么高的境界,怎么说我放屁呢?我跟他吵架去,跟他辩论,就问问他去。然后就驾着舟自己亲自过去跟佛印吵架,结果佛印不在家,佛印门上贴着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东”,你不是说你八风吹不动,毁誉称讥什么的你都不怕吗?我就说了一个放屁你就跑过来了。这就是苏东坡,他是幽默的,苏东坡本身的能力是非常强,但是这就说明他的钝感力还没有磨合到一定的程度。
任杰
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很多人可能听说过“投射”、“投射效应”,但可能很少听说过“投射性认同”。那到底什么是“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有哪些主要类型?今天让我带大家一起来了解投射性认同的四种类型 1.“投射性认同”的含义 精神分析大师——克莱恩(Melanie Klein)认为婴儿出生就有一个“原始的自我”,在婴儿出生后会面临两种冲突经验。一种是婴儿通过与母亲成功哺育和温暖的身体接触,会内化“好的”经验;另一种是婴儿体验到分离、饥饿、尿湿、冰冷、被遗弃的感觉,会产生“不好的”经验。 这两种经验是形成婴儿爱与恨情感的基础。为了保持心理平衡,婴儿会把好的经验与坏的经验分开。比如,当母亲的乳房可以满足婴儿时,母亲在婴儿眼中就是好客体;若母亲让婴儿感觉到失败、焦虑不安时,母亲会成为坏客体。 然后婴儿会透过幻想把内在世界的坏客体投向外在环境,同时他的原始欲望也会向外投射形成好客体,加以修正后再摄入于他的内在世界,像这样经过投射与内摄而后修正再认同,他就会形成“投射认同”之心理机制。 而另一精神分析大师——费尔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则认为,“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使另一个人以一种被限定的方式去行为或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接收者被强迫去回应投射者的投射幻想。 费尔贝恩的这一观点揭示了投射性认同在人际互动中的内在机制,一个人通过投射性认同,可以去影响另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因而这一观点被很多人所接受。很多人可能还是对“投射性认同”的解释不是很理解。 我们再举个例子,汽车在陆地是可以自由驰骋的,但船只需要在海里才能自由航行。而汽车告诉船只,自己在陆地的生活是多么的快乐,希望船只放弃大海和自己一起在陆地自由自在的生活,而要是船只受到吸引后认同了汽车的想法,放弃大海来到陆地。 此时,汽车对船只就成功产生了“投射性认同”作用。因此,“投射性认同”的潜在意思就是“我觉得A很好,你可能对A一无所知,但听了我的话后,也觉得A很好。” 2.投射性认同的四种类型 (1)权力型投射性认同 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有的人喜欢以权威的身份去诱导别人顺从、恭维、认同自己。有的人甚至会利用自己的权威身份去指使别人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他会向人投射出这样的信息:“我就是权威,你必须听我的”。比如,我们看到有些领域
刘现乐
权利和义务哪个优先? 有个上大一同学,他说他有权利每个月向父母要两万块钱。我觉得义务在前,权利在后,一定因为有人承担了道德上的义务,你才可能拥有法律上的权利。 那么大家觉得“责任”和“幸福”哪个更重要?
邱蕾
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开,自己既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烦恼就少了。 同事讨厌我那是他的课题,我控制不了。该工作工作,该配合配合,拿奖金领工资,这是我的课题。 你满腔热情,就是有人不断否定,告诉自己,我做什么关你屁事,你认不认可,关我屁事。 你选择了自己喜欢但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人生,就是有人说你这样不好,告诉自己,我选什么关你屁事,你觉得好坏,关我屁事。 课题分离是被讨厌的勇气。 你要知道一件事到底是谁的课题。外界的声音都是参考,你不喜欢就不参考 正如阿德勒所说;有被讨厌的勇气,才能拥抱自由的人生。 只要你还担心他们怎么看你,他们就能奴役你,只有再也不从自身之外寻求肯定,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自信就是允许自己被否定,你可以认为我不好,但并不代表我不好。
潘小琴
散文家席慕蓉曾说过: “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心理学家威尔伍德曾说:“期待是一种微妙的暴力,因为它要求对方顺从。”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过太多“你应该做什么”。 甚至不惜耗尽半生,为满足这些期待忙碌奔波。 但期待就像牢笼,束缚人的潜力与心中的抱负,让我们就算想满足他人,也未必做得到。 毕淑敏曾说:“很多时候,你舍弃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却被那些利用你善良的人们压榨。于他们而言,你所做的事都不值一提。” 当对方把意志强加给你,要求你自我牺牲,那不是出于真正的爱。 越迎合,越容易被拿捏。 人生很短,与其费尽心思地讨好,不如把更多时间,用于寻找自己的舞台。 发掘自己的潜力,尽情绽放生命,才能成为强者。 《无声告白》里写道: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困”在期待里,成为他人的配角,既迷失自我,又在苦海中挣扎。 走出期待的牢笼,找到心之所向,不断拓展舒适区,会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人生在世,不再一味地迎合期待,方能活出精彩。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